乌鹊惊飞促织催,松衔半月影徘徊。
期君莫作今宵月,一堕西岩不再回。
乌鹊惊飞促织催,松衔半月影徘徊。
期君莫作今宵月,一堕西岩不再回。
【译文】:
乌鸦惊飞,蟋蟀在催促,松树的枝头挂着半个月亮的影子来回摇摆。希望你不要做出像今夜这样的月亮,一旦坠落西山就不再回来。
【赏析】:
本诗以生动的景物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天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与祝福。
乌鹊惊飞促织催,松衔半月影徘徊。
期君莫作今宵月,一堕西岩不再回。
乌鹊惊飞促织催,松衔半月影徘徊。
期君莫作今宵月,一堕西岩不再回。
【译文】:
乌鸦惊飞,蟋蟀在催促,松树的枝头挂着半个月亮的影子来回摇摆。希望你不要做出像今夜这样的月亮,一旦坠落西山就不再回来。
【赏析】:
本诗以生动的景物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天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与祝福。
九月十一日次固镇驿恭闻泰昌皇帝升遐途次感泣赋挽词四首 其二 妖星频贯扫,白气久缠绵。 将作荒三殿,材官哭九边。 起居宫掖秘,清削御容传。 国史徵何代,三朝并一年。 诗句释义 1. 妖星频贯扫:描述天空中的不寻常现象,即“妖星”频繁地出现并扫过天空。 2. 白气久缠绵:形容天上的云气长时间地缠绕、不散去,常用来比喻某种不良情况或不幸事件持续存在。 3. 将作荒三殿:即将要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工程
【注释】 九月初二日:九月初四。遗诏:皇帝的死前命令。奉神宗显皇帝(徽宗)遗诏于京口成服哭临:遵照皇帝生前的命令,在京口为徽宗服丧哭泣。 北极升遐日:即“升遐之日”,指皇帝驾崩的日子,古人常以北极星代指南极,故称帝位在天上曰“北极”。 南徐恸哭时:南徐州是当时宋朝的一个重镇,徽宗曾在此居住并改年号为“建中靖国”,所以此处用“南徐”代徽宗。 攀髯生有愿:意指想追随皇帝的遗命而行事。有愿:有所期望。
【注释】: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显皇帝遗诏于京口成服哭临恭赋挽词四首 其三 在宥群方理,高居庶物新。 天为摧丑虏,地不爱金银。 杨柳深宫月,梧桐别院春。 升平多故事,载笔询遗民。 【赏析】: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显皇帝遗诏于京口成服哭临恭赋挽词四首》是唐代诗人李德裕所作的七言律诗组。此诗组以挽词形式表达了对神宗遗诏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去世的惋惜之情。全诗共六句,每句都紧扣主题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及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最后根据诗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答题时言之有理即可。 “太妊胎而教”意思是说:我怀胎之时即受母亲的教导,“甘盘学后臣”意思是说:我学习了甘盘那样的贤后为臣之道,“营斋尝念母”意思是说:我营建斋室时常怀念母亲,“步祷为忧民”意思是说
春风 午枕眠方足,晴窗曝未终。忽吹新白发,知是旧春风。 物候惊柔绿,心情怕软红。可怜春未老,送我向江东。 注释与赏析: 1. 诗句解析: - 午枕眠方足:午时休息,睡眠刚刚满足,形容睡眠的舒适和充足。 - 晴窗曝未终:天气晴朗,打开窗户让阳光照射,但尚未彻底晒干。 - 忽吹新白发:春风突然吹拂带来了新生的白发,暗示岁月的流逝。 - 知是旧春风:似乎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又像是回到了过去的春天。
让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 1. 九月十一日次固镇驿恭闻泰昌皇帝升遐途次感泣赋挽词四首 其一: - "九月十一日" 指的是诗歌发表的日期。 - "次固镇驿" 是指诗人在途中的住宿站。 - "恭闻泰昌皇帝升遐途次感泣赋挽词四首" 说明这是一系列关于哀悼皇帝的句子。 - "其一" 指第一首,也就是本诗的第一部分。 2. 御极恩方布,登遐诏巳刊: - "御极" 是指皇帝即位。 - "恩方布"
《渡江二首·其一》是清朝诗人王士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京江南北路,不到十馀年: 这里指的是作者的家乡位于京南,距离京城只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路,而这条小路并不长,因此不到十年。 - 岁月看如此,风波意眇然: 岁月如同眼前的这条道路,虽然不长,但是经历的风波和变化却很大。这里的“意眇然”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 浮生催渡客,宦况钓鱼船:
注释: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显皇帝遗诏于京口成服哭临,恭敬地赋挽词四首。 竹符颁郡国,玉几罢音徽。 率土悲风动,敷天泣露晞。 清霜明秘器,红叶掩容衣。 恸哭江城暮,秋笳起落晖。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神宗显皇帝的追怀之情。 第一联“竹符颁郡国,玉几罢音徽”写的是朝廷颁发了皇帝的遗诏,人们开始按照遗诏的规定行事,皇帝去世的消息传遍天下。 第二联“率土悲风动,敷天泣露晞”
《渡江二首·其二》是明朝诗人童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山城如画里:描述了一座山城,如同画中一般美丽。这里的“山城”指的是某座具体的城市或区域,而“如画里”则形容其景色如画一般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想象空间。 2. 一棹亦悠哉:用“一棹”指代船,意味着在江上划船也是一种悠然自得的活动。这里的“悠哉”表达了划船时的轻松和自在
九月十一日,我到达固镇驿恭听泰昌皇帝升遐的消息。在路途中感慨万分,赋诗挽词四首。其四 凭几将传命,垂衣尚视朝。 重阴才见晛,遍雨不崇朝。 德自三旬著,功难百世祧。 吾君幸有子,十六诵唐尧。 注释: 凭几将传命:倚靠在几案旁边传达命令。 垂衣尚视朝:即使身着便装也要上朝处理政务。垂衣,即穿着便装;朝,指处理政务。 重阴才见晛(yù),遍雨不崇朝:浓密的云层刚出现阳光,大雨也不持续一整天。
来如明月去如风,烛灭香销一番空。 何似嫦娥有行止,长依桂树在蟾宫。 注释:就像明亮的月亮来临又离去,如同轻风一样,蜡烛烧尽香气散尽之后,一切都变得空虚。怎么能比得上嫦娥呢?她能自由自在地行动,而我只能永远依靠在月宫中的桂树下。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月亮来表现诗人对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望的向往。诗的前两句写月亮的变幻无常,后两句则用嫦娥来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释义】: 簇簇双娥指的是荷花,在别杯上簇簇成双,像两位美女在举杯向对方道别一样。当风罗袖欲低回是指荷叶随着风摇曳而低垂摆动,似乎在向对方告别一样。回头却望秋池水,剩有红莲一朵开是说转身后回头望池塘,看到池塘中还有一朵红色的莲花盛开着。 【译文】: 簇簇的双朵荷花就像两个美人在分别的时候举起酒杯,她们的衣袖随风摇曳,仿佛在向对方低语道别。回头望去,只见池塘中还有一朵红色的莲花盛开在那里独自绽放。
【注】意钱:指女子的梳妆用具。迷藏:指玩躲藏游戏。别后:别时。 译文:女子刚梳完妆,又去玩躲藏;马髻弓腰百样狂。月下风前忘不了,留他在别处思量。 赏析:这首诗是李商隐为妻子王氏而作,表达了他对王氏的眷恋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王氏的美貌和才艺,以及她与自己之间的深情厚意。诗中“马髻、弓腰”等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王氏的美貌和气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表现夫妻情谊的佳作
【注释】 曲宴:指宴会。清歌:指清唱的歌声。三五:指农历九月初三,即重阳节。生憎:讨厌。逢迎:讨好。绾(wǎn):连接。别:离别。赏析:这首诗是写重阳节宴会上的情景。作者在宴会上听到有人演唱《阳关三叠》,就借题发挥,写下了这首七绝。 【译文】 重阳佳节举行宴会,大家高唱一曲新声,又恰好是月亮残缺时。 我讨厌这一片明亮的中秋月,它偏偏又来讨好,又来挽留人们别离。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宴席上
注释:水云烟树的景象朦胧,红袖双双下翠微。 更向碧天高声歌一曲,无人不道月中归。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展现了自然之美。诗人以“重题断句八首”为题,巧妙地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首句“水云烟树半依稀”,诗人以朦胧的水、云、烟、树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朦胧美的氛围。这种朦胧美既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幻莫测,也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 颔联“红袖双双下翠微”
第一首:桂花盛开时,歌声在碧空中飘荡,笑语仍回荡在芗泽之中。 明月西沉人已散去,只剩下秋雨陪伴着空山的寂静。 注释:桂华歌断——桂树开满了桂花,歌声在天空中飘扬。碧云闲——白云悠悠,像闲适的碧色绸缎。芗泽犹从笑语还——香气四溢的芗泽(一种香料)仍然从欢笑的话语中散发出来。明月西沉——明月慢慢向西沉落。人亦散去——人们也纷纷离去。只留秋雨伴空山——只有秋雨陪伴着空寂的山峰。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