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石纲残花鸟稀,纥于山雀几时归。
琉璃河上乘轺客,愁见鸳鸯对对飞。
【注释】
- 花石纲:北宋末年由宦官主持的搜括民间奇珍异宝的活动,以运送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皇宫为名。花石纲运来后,被置于万岁山等处,成为皇家园林中的陈设物。
- 纥于:地名,在今河北定县西北。
- 乘轺客:指皇帝出行时随驾的官吏。
- 愁见:看到后心中感到忧愁。
- 鸳鸯:鸟的一种,雌雄相并飞行,常比喻恩爱夫妻。
【译文】
残破的花石纲使花鸟稀少,何时纥于山雀才能归来?
琉璃河上,乘坐马车的官员们愁见一对对鸳鸯相依相伴地飞翔。
【赏析】
范致能是宋代人。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花石纲运来后,被置于万岁山等处,成为皇家园林中的陈设物。此诗就是作者亲眼目睹这一景象而作的。
诗的前两句“花石纲残花鸟稀,纥于山雀几时归”,写景入微,情景交融。“花石纲”是花石纲的简称,是指宋徽宗时由宦官主持的从各地搜集来的奇珍异宝,以供皇室玩赏之用。这些宝物运到京城后,被陈列在万岁山等地,成了御园中的陈设物。由于长期没有使用,所以“残”字用得贴切。“花鸟稀”,说明这些珍宝已不常见,也暗含出因花石纲而带来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纥于山雀”一句,出自《汉书·五行志》所载“纥于山鸣,其鸟不出”之说。“纥于”原意应为发源于纥于山一带的河流,但在此诗中,它却成了作者抒发感慨的载体。“几时归?”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社会现实的忧愤。
诗的第三、四两句“琉璃河上乘轺客,愁见鸳鸯对对飞”,则将视角转向了琉璃河。据《水经注》,琉璃河发源于定县东北纥干山北麓,东流至鸡鸣寺南侧与鸡鸣河合流。“乘轺客”即乘车出行的官员。“乘轺客”在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实指乘车出行的官员;二是暗示出皇帝身边有众多随侍的官吏;三是通过“乘轺客”这个意象暗示出国家正面临危机。“愁见鸳鸯对对飞”,则描绘出了一幅令人心酸的景象:在琉璃河上空,成双成对的鸳鸯鸟儿,正在欢快地飞翔。这既反映了自然景物的美,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反衬出了社会的混乱和人们的不幸,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深深的忧虑之感。
这首诗通过对花石纲残存物、纥于山雀、琉璃河、乘轺客、鸳鸯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