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詄荡屡经过,凤翥鸾翔共揣摩。
飞过碧空真迹在,影留寒水草书多。
随身八法皆成永,破体双钩惯学戈。
为问世间摹榻手,砚凹作凸欲如何。
【注释】:
橘社吴不官以雁字诗见示凡十二章戏为属和亦如其数 其三天门詄荡屡经过,凤翥鸾翔共揣摩。飞过碧空真迹在,影留寒水草书多。随身八法皆成永,破体双钩惯学戈。为问世间摹榻手,砚凹作凸欲如何。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朋友的书信往来,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对吴不官的雁字诗作了赞赏和回应。首句“天门詄荡”“詄”,同“飘”,形容风之轻快、自由;“荡”即动荡之意,形容天门山之高峻、巍峨。次句“凤翥鸾翔”,形容大雁展翅翱翔的样子,用来形容大雁飞翔时的优美姿态。
第三联中,诗人描绘了一幅生动而美丽的画面,大雁在蓝天中飞翔,留下的足迹印在水中,形成了许多小草书。这些痕迹仿佛是在告诉人们,大雁曾经在这里停留过。
第四联中,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大雁的形态和书法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大雁的身姿优雅,仿佛是书法家在纸上挥洒笔墨;而它们的飞行轨迹,又像是书法家笔下的线条,流畅而自然。
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大雁能够模仿人类的书写方式呢?这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索精神,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向往。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人类自身行为的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