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不肯赴绡头,帘阁疏窗事事幽。
清晓卷书如系䌫,当风放笔似行舟。
遗民共作悲秋语,禅侣长为结夏谋。
衰老不忘求末契,凭阑真欲为君留。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谓,字仲言。这首诗是他在芥阁写的次韵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以及赏析:

公车不肯赴绡头,帘阁疏窗事事幽。
“公车”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公车试,也就是乡试。这里的“不肯赴绡头”是指不愿意参加这个竞争激烈、充满压力的考试。“帘阁疏窗事事幽”,意思是窗帘半掩,窗户透进一丝光线,整个房间显得安静而幽深。这里的“帘阁疏窗”和前面的“公车不肯赴绡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静谧的环境,后者是紧张的氛围。

清晓卷书如系䌫,当风放笔似行舟。
清晨的时候,作者拿起书卷就像系着一根钓竿,随时准备投入湖中钓鱼一样。这里的“卷书”指的是阅读,“系䌫”是指把钓竿系在船边,随时准备出发。“当风放笔似行舟”,这里的“放笔”是指挥笔写作,“行舟”则是指航行的船只。这里用“行舟”来形容写作的过程,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写作时的状态。

遗民共作悲秋语,禅侣长为结夏谋。
“遗民”指的是被驱逐或流放的人民,“悲秋语”则是指他们共同感叹秋天的到来。这里的“禅侣”指的是佛教徒,“结夏谋”则是指他们共同制定夏天的修行计划。这里的“悲秋语”和“结夏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悲伤的情绪,后者则是积极的行动。

衰老不忘求末契,凭阑真欲为君留。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仍然保持着对学问的追求和执着。“衰老不忘求末契”,这里的“末契”指的是最接近真理的理解和见解。这里的“求末契”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最后一句“凭阑真欲为君留”,这里的“凭阑”指的是站在栏杆上,“为君留”则是指留下自己的作品。这里的“求末契”和“留”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自己作品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而富有哲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于学问和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自然和文化的热爱。同时,诗中的对比和象征手法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引人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