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尔能蝗黍,公然学蠹鱼。
耗应雀鼠并,谋岂稻梁疏。
不惜春农苦,频分尚食馀。
秋风黄叶候,为尔重嗟吁。
诗句解读与翻译:
- 宛尔能蝗黍 - 这里使用“蝗”和“黍”(一种古代的粮食作物)来形容米虫的行为,蝗食谷物是常见的,而米虫则以米为食,形象地描述了它们对食物的贪婪。
- 公然学蠹鱼 - “蠹鱼”指的是蛀书的虫子,比喻一些生物或行为方式像蠹鱼一样危害性大。这里指米虫也具有类似的损害作用。
- 耗应雀鼠并 - 描述米虫的数量众多,足以影响雀类和老鼠的食物来源,从而间接影响了它们的捕食者。
- 谋岂稻梁疏 - “稻梁”通常用来指代粮食,米虫的增多导致稻梁变得不那么充足,意味着这些害虫严重损害了农作物。
- 不惜春农苦 - 这里的“春农”可能是指春天播种的农民,他们因为米虫的侵害而遭受苦难。
- 频分尚食馀 - “尚食”可能指的是宫廷中的御厨,用于形容米虫在食物中频繁出现的情况,使得御厨不得不频繁地分发剩余的食物给其他人员。
- 秋风黄叶候 - 秋天时,黄叶飘落,这是秋季的典型景象,而米虫此时活跃,增加了秋季的凄凉感。
- 为尔重嗟吁 - 最终,诗人对米虫的这种危害行为表示深深的叹息和忧虑。
译文:
米虫如同蝗虫一样贪吃谷物;公然模仿蛀书虫,危害极大。它们消耗掉许多粮食,甚至影响到雀类、老鼠等小动物的食物。米粮因米虫而减少,让辛勤的农民痛苦不堪。频繁地从厨房中分出剩余食物,秋天的黄叶也为它们的到来增添了凄凉。我们不得不对这种损害行为深感忧虑,为之叹息。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深刻揭示了米虫在农业生产中的危害程度。诗中使用了“蝗”、“蠹鱼”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米虫的行为特点和危害性质。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米虫影响雀鼠等动物和人类的情景,展现了其广泛的影响范围。最后,通过“秋风黄叶候”这一季节背景,增强了诗歌的时代感和凄凉感,使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对于米虫危害行为的担忧和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