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外天香,月中桂子,又做中秋。
一曲霓裳,三声玉笛,两度嬉游。
披衣不用登楼。
但花下、诗筒酒筹。
恐似前番,金钱散落,醉里谁收。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和含义。

诗词原文:
云外天香,月中桂子,又做中秋。
一曲霓裳,三声玉笛,两度嬉游。
披衣不用登楼。
但花下、诗筒酒筹。
恐似前番,金钱散落,醉里谁收。

注释与赏析:

第1句:“云外天香,月中桂子,又做中秋。”

  • 关键词: “云外”和“月中”,这两个词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暗示了某种超凡脱俗或神秘的氛围。
  • “又做中秋”表明这是一次特别的中秋佳节,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第2句:“一曲霓裳,三声玉笛,两度嬉游。”

  • 关键词: “霓裳”和“玉笛”,都是古代文人雅士常用的元素,代表着高雅的情趣和艺术的享受。
  • “两度嬉游”说明这次聚会不仅仅是简单的相聚,而是有着更多的互动和娱乐,增加了活动的丰富性。

第3句:“披衣不用登楼。”

  • 关键词: “披衣”可能暗示了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而“不用登楼”则表明不必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排场,更注重内心的感受。

第4句:“但花下、诗筒酒筹。”

  • 关键词: “诗筒”和“酒筹”是中国古代饮酒时常用的器具,象征着文人雅集的场景。

第5句:“恐似前番,金钱散落,醉里谁收。”

  • 关键词: “金钱”在这里指的是赏心悦目的美景或者美好的时光。
  • “醉里谁收”表达了一种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这种时刻的留恋之情。

译文:

在云端之外散发着香气,月光之中藏着桂花的种子,又是一年中秋佳节。
一曲曼妙的霓裳舞曲,三声清脆的玉笛声,我们又一起嬉游。
披上衣服也无需再去登高远望,只需在花丛下,吟诗作对,畅饮美酒。
恐怕这欢乐的时光会像前次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无踪,谁能在醉酒中将其珍藏?

此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美好景象和欢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过往记忆的追忆。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