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念河决,亲诣龙渊宫。
堤与江流接,源从汉使穷。
东渐咨伯禹,南徙笑咸通。
圣藻方贻诵,谁能掩大功。
【注释】:
- 天子:皇帝。念:思念。河决:黄河泛滥成灾。龙渊宫:指黄河的源头龙首山。
- 堤与江流接:大堤与长江相连接。源从汉使穷:黄河的源头是汉时的“河源”,也就是现在的青海。
- 东渐咨伯禹:黄河向东流淌,向人们咨询治理黄河的办法。伯禹:古代圣明的帝王,名鲧,他曾经治理过洪水,传说他用疏导的方法治水。
- 南徙笑咸通:黄河向南流动,讥笑唐朝咸通年间的统治者不修水利、任凭河水肆虐。咸通:唐懿宗李漼年号(860—874)。
- 圣藻方贻诵:圣上的诏书正在诵读,意思是说皇帝的诏书刚刚发布。贻:传下来。
- 谁能掩大功:谁能够掩盖这伟大的功绩呢?掩:掩盖。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奉和圣制阅河堤作》。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黄河的描写,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之情。
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紧扣主题,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第一句“天子念河决,亲诣龙渊宫。”中的“念”字,表达了皇帝对黄河的关注和担忧。第二句“堤与江流接,源从汉使穷。”中的“江流”和“汉使”,则分别代表了黄河的流向和历史渊源。第三句“东渐咨伯禹,南徙笑咸通。”则用伯禹治理洪水、咸通时期统治者不修水利的历史典故,来讽刺当时的统治者。最后一句“圣藻方贻诵,谁能掩大功。”则表达了作者对皇帝诏书的感激之情。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有力,形象生动而鲜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