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公不向武昌居,矫矫元龙百尺馀。
频理咏歌临大道,长环泥水谢高车。
重帘花散天边雨,两岫风生几上书。
日暮空栏愁倚徙,春鸿归尽海门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时,要逐句翻译并疏通诗意,然后理解内容,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诗人的情感。
题丁克振楼居:这是一首登临凭吊之作。“丁”是人名,这里指辛弃疾,字幼安。“楼居”,即在楼上居住。
庾公不向武昌居,矫矫元龙百尺馀。
“庾公”,指庾亮,字元规,晋明帝时任扬州刺史,为东晋名士。“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矫矫”,形容威武英俊。
这句的意思是:庚公不往武昌定居,威武英俊的周瑜(元龙)百尺高楼犹有余。庾亮因受排挤而移居江夏,辛弃疾也因为政治上不得志而退隐江湖。
频理咏歌临大道,长环泥水谢高车。
这句中有两个“临”字:“临”是登上的意思,“长环泥水”中的“环”通“鬟”,指发髻。这两句意思是说:我频频吟咏歌唱,登上大道,却只能面对污浊的泥水,与那些高车驷马的车夫相别。“临”,登上;“长环泥水”,指代自己的身世和命运像泥水一样污浊不堪。
重帘花散天边雨,两岫风生几上书。
“重帘”,指两层帘子。“散”,洒落。“两岫”,指远处的两个山峰。“风生”,意为风吹动。这句的意思是:外面的雨随风飘落,帘幕被风吹开,好像在散花一样。“天边雨”“风生”,渲染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气氛。“风生几上书”,意指书卷因风而飞散。“几上书”,指书卷散落在地上。
日暮空栏愁倚徙,春鸿归尽海门虚。
这句的意思是:天色已晚,我在栏杆上徘徊不已。“徙”,徘徊,流连。“空栏”,即空荡的栏杆。“倚徙”,徘徊流连的样子。
这句的意思是:春天的大雁飞回故乡,海上的门楼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春鸿”,大雁。“归尽”,归来殆尽。
赏析:
这首词借古怀今,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悲愤之情。全词通过写辛弃疾登楼远眺、抚琴自叹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第一句“庾公不向武昌居”,借用东晋庾亮的故事来表明自己的处境。庾亮因遭谗而被免职后,曾到武昌居住,后来他重新得到起用,又回到京都,故称“不向”。作者以此典故表示自己不被重用的苦闷心情。
第二句“矫矫元龙百尺馀”,“矫矫”形容威武英勇的气派。作者借用三国时期刘备称赞诸葛亮的话,以周瑜自比,表现自己虽身处逆境但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建安十三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周瑜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拜为偏将军。建安十五年,刘备为了联合孙权对抗曹操,派鲁肃前往江东游说,周瑜被任为左护军,负责接待使者。建安十六年,周瑜被任命为右都督。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报徐庶之荐,特遣诸葛亮前往东吴游说联刘抗曹之事,周瑜则以“既识其主,如何不事?”加以拒绝。建安二十五年,周瑜率兵与刘备联军一起进攻曹操于赤壁,火烧赤壁,取得胜利。建安二十五年十一月,周瑜病逝,年仅三十六岁。
三、四句“频理咏歌临大道,长环泥水谢高车”,描写辛弃疾登楼远望的情景。“临”、“长环”二字极富音乐性,把辛弃疾那种欲唱还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长环”,“绕”的意思,指环佩声悠扬。“泥水”,指污水。“谢高车”,“谢绝”之意,言辛弃疾不愿与那些达官贵人同列。
五、六句“重帘花散天边雨,两岫风生几上书”,写辛弃疾登高临远所见的景色。“重帘”,两层帘幕。“散”,洒落。“两岫”,指远处的两个山峰。“风生”,风吹动。辛弃疾登楼远眺所见之景为:外面下雨了,帘幕被风吹开,好像在散花一样。“天边雨”、“风生”,渲染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气氛。“风生几上书”,意指书卷因风而飞散。“几上书”,指书卷散落在地上。
七、八句“日暮空栏愁倚徙,春鸿归尽海门虚”,写辛弃疾日暮登楼时的心境。“日暮空栏”,日暮时分,辛弃疾在高楼的栏杆上徘徊。“徙”,徘徊流连的样子。“空栏”,即空荡的栏杆,指空旷的栏杆。“倚徙”,徘徊流连的样子。“倚徙”一词,形象地刻画了辛弃疾日暮登楼时那孤独寂寞、徘徊流连的神情。“春鸿”,指春日里南来北往的候鸟。“归尽”,归来殆尽,指大雁南飞,归巢尽失,比喻壮志未酬、功业未就。
这首词通过描写辛弃疾登楼远眺、抚琴自叹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