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堂薄雾散蓬蒿,坐听哀鸿度石壕。
万里谁同员峤月,三年只看广陵涛。
荒台夜解青莲法,野寺秋寒白苎袍。
何时还向山阴道,一听支公拂麈豪。

【注释】

西堂:指僧人住的地方。薄雾散:指天刚亮,雾气消散。蓬蒿:野草。哀鸿:悲鸣的鸿雁。石壕:地名,在今陕西大荔县北。员峤月:指月亮。员峤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三年:三载。看:观赏。荒台:废毁的宫观。解:解除。青莲法:佛教的一种说法,认为莲花是净土的象征,所以用“青莲”来比喻。白苎袍:白色的粗布衣。支公:即慧远,晋代高僧,居庐山东林寺,后结庵于山阴道上,人称山阴道者,世称支道林,又称东晋高僧。拂麈(zhú)豪:挥动拂尘,表示从容、镇定。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客居他乡时所作,诗中流露出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归之情。全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意境开阔而清幽,耐人咀嚼。

首句写诗人在江上僧舍夜坐时所见的景象。清晨,雾气还未散尽,一片茫茫的蓬蒿之中,传来哀鸿的悲鸣声,仿佛从遥远的石壕村传来。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江上的所见所闻。他凝眸远望,只见那万里之遥的故乡上空,有一轮明月与天空中飘忽不定的圆月相对照;而他所在的广陵之地,又只有那汹涌澎湃的涛声相伴。这里的“谁同”,既表明了自己孤寂的心境,也暗示出自己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第三句写诗人在荒废的台榭之上,聆听着秋风吹过野寺的声音。那凄冷的秋风,如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他那破旧的白苎袍子,更显得寒风瑟瑟。这两句通过写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寥与无奈之情。

最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够重回山阴道,去拜访那位潇洒自如、风度翩翩的高僧——慧远大师。那时,他会挥动拂尘,与大师一起欣赏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共叙友情。

整首诗以景托情,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诗中的“哀鸿”、“明月”、“涛声”、“荒台”、“白苎袍”、“山阴道”等关键词汇,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使得整首诗更加耐人寻味、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