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幕初开藕叶红,离亭贳酒近新丰。
征车晓度燕南路,使旆时回宋故宫。
越境有人迎郭伋,同时入蜀想文翁。
夷门千古堪凭吊,只在繁台一望中。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意境特点,同时注意了解一些常用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典故、诗人等,并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此诗首句点明地点和时令,“花幕初开”,即春末夏初时节,百花盛开,红荷竞放。次句写饯别的情景。离亭买酒,近新丰。“新丰”是长安古时属县名,汉高祖时置,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贳(shì)酒”“征车”表明送行者与被送者都在长安,“近新丰”暗示送行人将去新丰,“征车晓度燕南路”,燕南路,指从长安往北到蓟州的大道。燕南道以燕山为界,故称。“征车晓度燕南路”一句写出了诗人离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三句“使旆(pèi)时回宋故宫”,宋故宫,指北宋国都东京汴梁。使旆,指使者的车马。“使旆时回宋故宫”,暗示送行的人即将离去。“郭伋(yì)”即郭有道,西汉人,因善于治民而著称。《史记·酷吏列传》载:“郭氏为官,民歌之曰:‘莫道郭有道,自有天下乐。’”第四句“同时入蜀想文翁”中的“入蜀”,指的是杜甫此时由河南进入四川。唐代诗人文翁曾治理成都,使之成为“陆海”、“鱼盐之市”。第五句“夷门”,在洛阳东面。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司马懿曾派张苞到洛阳,司马昭欲见之,但司马昭怕张苞不屈,遂令守门人问:“何为者?”张苞答:“天子也。”守门人问:“尔何为者?”张苞曰:“鹰犬也。”司马昭笑说:“天子何以过鸟乎?”张苞曰:“臣素知虞诩明略,愿一见,不知陛下相试否?”司马昭便命左右引张苞至司马门,让司马昭的儿子司马师看其是否像传说中的张飞。张苞应声答道:“臣兄张辽,为前将军;弟张苞,为牙门将,论骑术,超冠诸军,受诏讨贼,当与您共立功名。”司马昭大喜,便召见张苞。第六句“夷门千古堪凭吊”,写洛阳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夷门”,“洛阳西门”,是当年张绣投降后出逃时所经过的城门。洛阳作为古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第七句“只在繁台一望中”,繁台,在洛阳西郊。繁台是洛阳西面一座小山岗,山上有一座高台,叫上阳宫,是东汉和献帝刘协的居所,后来董卓篡位,迁都于洛阳,刘协被软禁于此台。第八句“凭吊”意为凭吊、祭奠、缅怀,表示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洛阳古城的无限敬仰。最后两句“越境有人迎郭伋,同时入蜀想文翁”,写诗人自己当时所处的情况。郭伋(ji),字子进,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汉光武帝时期任渔阳太守,因善抚百姓而闻名,被推举担任雁门郡太守(今山西代县)。文翁,字仲翁,成都人。他任蜀郡守,治理得法,人民安居乐业。“越境有人迎郭伋”,指诗人自己虽然身处异地,却有人慕名而来迎接自己;“同时入蜀想文翁”,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贤人的向往和敬仰之情。第九句“夷门千古堪凭吊”与第一句相互呼应,第十句“不在繁台一望中”,与第八句相互呼应;第十一句“凭吊”,第十二句“想文翁”,第十三句“夷门千古”,第十四句“繁台一望中”,与前面几句形成前后照应的结构。

【答案】

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离开东都洛阳前往华州途经大梁时所作。全诗八句四十二个字,每句七字。首句点明地点和

时令,“花幕初开藕叶红”描绘了春末夏初时节,百花盛开,红荷竞放的景象。“使旆时回宋故宫”中的“时回”暗含着

诗人将要离去的意思。第三句“越境有人迎郭伋”中的“越境”暗含着诗人将要离开洛阳的意思。第四句“同时入蜀想文

翁”中的“同时”暗含着诗人将要离开洛阳的意思。最后两句“凭吊”意为凭吊、祭奠、缅怀,表示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洛

阳古城的无限敬仰。最后两句“不在繁台一望中”,繁台是洛阳西面一座小山岗,山上有一座高台,叫上阳宫,是东汉和献帝

后来董卓篡位,迁都于洛阳刘协被软禁于此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