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淼双溪绕寺流,苍然夭矫望中收。
降来钵底原无着,伏在嵓前何所求。
说法有时看露爪,听经无处不回头。
笑他五百阿罗汉,渡海于今又几秋。
奉和乾庵和尚天衣古迹十咏原韵 其六
淼淼双溪绕寺流,沧然夭矫望中收。
降来钵底原无着,伏在嵓前何所求。
诗句逐句释义
- 淼淼双溪绕寺流:“淼淼”指的是水流清澈、宽广的状态,“双溪”表示有两个小溪环绕着寺院。这里描述的是双溪环绕的景象,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受。
- 苍然夭矫望中收:这里的“苍然”形容山的颜色苍老而深远,“夭矫”则描绘了山峰的挺拔向上的姿态。这句话表达了对高山的敬畏与欣赏。
- 降来钵底原无着:此句中的“降来”可能是指某种物体落下或降落的动作,“钵底”通常指佛教中使用的一种器皿,用以盛放食物或供人食用。在这里,它象征性地代表了佛法的根基。
- 伏在嵓前何所求:嵓,即山丘,可能是一个比喻,表示一种宁静的心境或是修行者内心的平和状态。这句诗表达了在平静的自然环境中寻求心灵的宁静和满足。
关键词注释
- 淼淼:形容水势浩渺,水流宽广。
- 夭矫:形容山峰或物体弯曲优美的样子。
- 降来:可能指从高处下降或者降落的意思。
- 钵底:佛教中使用的容器,象征着信仰和教义的基础。
- 伏在嵓前:嵓代表山丘,这里指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 何所求:询问内心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修行的深刻理解。首句描绘了双溪环绕寺院的景象,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第二句通过“苍然”和“夭矫”两个词,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崇高美的感受。第三句则通过“降来钵底”这一典故,寓意着佛法的根基深厚,同时也表达了修行者对真理的追求。最后两句则是对整个作品主题的升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内心追求是什么。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是一首表现自然美和心灵平静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