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深闺巧,能传旧苑名。
花从心里发,香傍指头生。
柳线非搓就,荷衣岂织成。
春风吹不定,晓蝶扑还惊。
散蕊闻多气,飞丝绊有情。
翻嫌枝叶上,裁剪费经营。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以“拈花”为题,描写了内家所制剪彩花的外形特征及制作过程。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紧扣“拈花”二字,从不同角度来写其特点,最后两句又从反面着笔,指出内家所制剪彩花的缺点。

首联:“何事深闺巧,能传旧苑名。”意思是:为什么在深闺中就能做出如此精巧的剪彩花呢?它能够代代相传,成为有名的传统工艺。

颔联:“花从心里发,香傍指头生。”意思是:这花朵是从心里生长出来的,花香就随着手指散发了出来。

颈联:“柳线非搓就,荷衣岂织成。”意思是:柳条不是搓成的,荷叶也不是织成的。

尾联:“春风吹不定,晓蝶扑还惊。”意思是:春天的和风不能将它吹走,晓风中飞舞的蝴蝶扑过来时又把它惊起。

赏析:

此诗前四句描写内家所制的彩花,后四句写其缺点。作者通过描写彩花的特点、制作过程及与春风、晓蝶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彩花的赞叹之情。

第一联“何事深闺巧,能传旧苑名”,诗人先点出彩花出自内家之女之手,然后问其原因。“何事”一词,既表明事情的出乎意料,也表明作者对此事的惊异。而“深闺”二字则点明了女子所处环境的独特性。“巧”字写出内家女儿心灵手巧,技艺娴熟,她能将剪花这项看似简单的手艺做到极致。“能传旧苑名”表明这种彩花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因此,在民间有着极高的地位。

第二联“花从心里发,香傍指头生”,写彩花的制作过程。这两句诗描绘了制作彩花的过程,即先将柳枝削尖、折弯,再将剪刀插入柳枝中间,然后用力一抽,便形成了一朵柳叶形的剪花。“花”字突出表现了剪花的形态美;“香”字则突出表现了剪花的香气美。

第三联“柳线非搓就,荷衣岂织成”紧承上句而来,进一步描绘制作彩花的过程。“柳线”指柳枝,“荷衣”指的是荷叶。这两句诗描绘了制作彩花的过程:将柳枝削尖折弯,然后插入剪刀中,用力一抽,便形成了一朵柳叶形的剪花;而荷叶则是用剪刀剪裁而成。这一联主要写彩花的制作材料——柳枝和荷叶,同时强调了它们的自然属性,即它们都是自然之物而非人工之物,从而使得彩花更具天然之美。

第四联“春风吹不定,晓蝶扑还惊”,写彩花的质地特性。这两句诗描绘了彩花的质地特性:它虽然美丽动人,但却易被风吹走,甚至被晓风中的蝴蝶惊飞。这里的“不定”和“惊”两个词语突出了彩花易被风吹走的特性;而“扑”字则突出了蝴蝶惊飞的动作。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彩花的物理特性,也暗示了它的脆弱和易变性。

第五联“散蕊闻多气,飞丝绊有情”,进一步描绘彩花的质地特性。这两句诗主要写彩花的质地特性:它的花瓣飘散时散发出迷人的芳香,而那纤细如丝的茎杆则像有情感般地缠绕在一起。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彩花的物理特性,同时也暗示了它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第六联“翻嫌枝叶上,裁剪费经营”,写彩花的缺点。这两句诗表明:虽然彩花制作得精美绝伦,但人们却觉得它在枝叶上显得有些多余、不协调。这里的“翻嫌”一词既表明了人们的不满情绪,也揭示了人们对事物的审美观念。同时,这两句诗也暗示了彩花过于精致、过于追求形式美而忽略了内在的自然美。

这首诗通过对内家所制剪彩花的描写,赞美了它的美丽动人之处以及制作过程中的精巧技艺。同时,诗人也在最后两联中对彩花的缺点进行了揭示和批评,提醒人们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在美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