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东节度琅邪公,赤幢曲盖红鬣骢。
皎然清白不可犯,二十州县争承风。
时当北府徙军镇,部骑牙官扰民畯。
公尝执简挂虎门,夜草封章晓驰进。
彤廷震怒驱短狐,直声藉藉惊阶除。
谁知民命甫休息,反遣赐车去海隅。
今逢天子重儒术,束帛玄纁召公入。
东堂进士推却诜,西汉诸儒荐王吉。
自惭六论不一通,徵车礰碌空相从。
多公奖誉溢齿颊,令我感激填心胸。
春宵月出劝杯杓,坐听宫门下鱼钥。
垆火围来炭饼红,山屏遮处灯花落。
芳菰精稗肴核鲜,大梁之黍华池莲。
高文雄视绝流辈,坐客纵谭惊四筵。
衔觞脉脉念夙昔,十载相逢苦相忆。
何期此地得追陪,一见裴公旧颜色。
人生聚散会有时,都亭高会真堪思。
独怜垂老东华客,醉里骑驴何处归。

越东节度琅邪公,赤幢曲盖红鬣骢。

皎然清白不可犯,二十州县争承风。

时当北府徙军镇,部骑牙官扰民畯。

公尝执简挂虎门,夜草封章晓驰进。

彤廷震怒驱短狐,直声藉藉惊阶除。

谁知民命甫休息,反遣赐车去海隅。

今逢天子重儒术,束帛玄纁召公入。

东堂进士推却诜,西汉诸儒荐王吉。

自惭六论不一通,徵车礰碌空相从。

多公奖誉溢齿颊,令我感激填心胸。

春宵月出劝杯杓,坐听宫门下鱼钥。

垆火围来炭饼红,山屏遮处灯花落。

芳菰精稗肴核鲜,大梁之黍华池莲。

高文雄视绝流辈,坐客纵谭惊四筵。

衔觞脉脉念夙昔,十载相逢苦相忆。

何期此地得追陪,一见裴公旧颜色。

人生聚散会有时,都亭高会真堪思。

独怜垂老东华客,醉里骑驴何处归?

注释译文:

  • 毛奇龄的这首诗题为《饮王大参邸舍有感》。诗中描述了一位名为王大参的官员在住所被征召的场景。
  • 诗中的“越东节度琅邪公”指的是某位显赫的官员,“赤幢曲盖红鬣骢”形容他的仪仗队豪华而壮观。
  • “皎然清白不可犯”表明王大参与政治清明,不受贿赂影响。“二十州县争承风”说明他的影响力广泛,受到地方的支持。
  • “时当北府徙军镇”可能意味着国家正面临某种军事上的变动或迁移。“部骑牙官扰民畯”描述了军队的纪律问题,影响了百姓的生活。
  • “公尝执简挂虎门”可能指的是王大参曾经担任过重要职位,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人民。“夜草封章晓驰进”则描绘了他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行动的情景。
  • “彤廷震怒驱短狐”描述了皇帝对于某些大臣的不满与愤怒。“直声藉藉惊阶除”则表明王大参的正直声音让朝廷上下感到震动。
  • “谁知民命甫休息”反映了王大参在处理政事上的努力,使得民众得以喘息。“反遣赐车去海隅”则表示他被召回京城,结束了在地方的任期。
  • “今逢天子重儒术”可能意味着朝廷开始重视儒家学说,王大参因此得到了重用。“束帛玄纁召公入”则描绘了他受到皇帝亲自召见的情景。
  • “东堂进士推却诜”可能指的是王大参拒绝了一些官职的邀请。“西汉诸儒荐王吉”则可能是说王大参得到了西汉时期著名学者的建议和支持。
  • “自惭六论不一通”表示王大参对自己的学问感到惭愧,认为自己没有完全精通儒家的经典理论。“徵车礰碌空相从”则描绘了他的无奈和失落,因为无法继续他的学术研究。
  • “多公奖誉溢齿颊”描述了王大参受到许多人的赞誉和尊敬。“令我感激填心胸”则表达了他对这些赞扬的感激之情。
  • “春宵月出劝杯杓”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夜晚,王大参与友人举杯畅饮。“坐听宫门下鱼钥”则可能意味着他听到了宫门关闭的声音,暗示着他即将离开。
  • “垆火围来炭饼红”描绘了厨房内火光映照的情景,可能意味着王大参刚刚品尝了美食。“山屏遮处灯花落”则描绘了室内温馨的氛围。
  • “芳菰精稗肴核鲜”描述了食物的新鲜可口。“大梁之黍华池莲”则可能指代了王大参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 “高文雄视绝流辈”赞美了王大参的文章卓越,无人能及。“坐客纵谭惊四筵”则描绘了他宴会上的风采和谈吐。
  • 最后两句“衔觞脉脉念夙昔,十载相逢苦相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对重逢的喜悦。“何期此地得追陪,一见裴公旧颜色”则表达了他对再次与旧友相见的期待和惊喜。
  • “人生聚散会有时”,强调了人生聚散无常,但王大参和诗人都在珍惜与朋友的相聚时刻。“都亭高会真堪思”则可能指诗人对这次聚会的感慨和思念。
  • “独怜垂老东华客”描绘了诗人对王大参的敬仰和怀念。“醉里骑驴何处归”则透露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赏析:
本诗是明代诗人毛奇龄的作品,通过对王大参的描写,展现了其清廉正直的品质和在官场中的遭遇。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对自己仕途经历的感慨。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艺术魅力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