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为寇霞作裾,萱花五月北堂居。
自归桓氏曾提瓮,为念王孙只倚闾。
拜母可通鸡黍约,称觞愿献谷城书。

【注释】

寇:指寇仇,旧指敌人。桓氏:指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一门。王孙:指桓帝的儿子刘庆。桓氏、王孙,皆指桓帝家族。拜母:指拜见母亲。通:约定。鸡黍:古代饭食,即小米饭,用鸡蛋和黍米煮成。谷城:《汉书·扬雄传下》有《羽猎赋》,其“谷城”句当为“谷城山”,即今陕西宝鸡市东的太白山南麓。

【赏析】

这首七绝是写作者在寿张县(今山东省莘县)做官期间,因公务之便,曾拜访过当地一位名叫寇仇的妇人,并写了一首诗给她。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这位老妇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寇仇,字不详,可能是寿张县的一位乡绅或富户。据《后汉书·党锢传》记载,她曾与同乡人李膺等结为党徒,反对宦官专权,因而被罢官免职。诗人与寇仇相识,可能正是在那时。寇仇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生活无忧,这正符合诗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诗意。

寇仇家在北堂,五月正值萱花盛开的季节。萱花,又称忘忧草,因其能解愁释忧而得名。古人认为萱花可以使人忘却忧愁,故以萱花喻忘忧,以萱花比母亲。诗人在北堂居处观赏到盛开的萱花,自然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他回忆起自己归家时的情景:曾提着瓮去看望母亲,为的是向她诉说自己在外漂泊的艰辛;如今又想起那位王孙般的儿子,只靠邻里街坊的关照而难以维持生计。这些往事都勾起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表达对母亲的祝愿之意。他认为,拜见母亲是一件小事,只要通个信儿就可以了;如果有幸献上一份礼物,那就更好了。诗人希望母亲能够接受他的心意,也让他有机会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首诗通过描述寇仇家的环境和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同时,诗人还巧妙地借用了“萱花”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