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解析】

本词上片写重阳节的习俗,下片抒发对时局的忧虑。全词以重阳为主题,借秋菊之香抒发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意境阔大,气势雄健。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节日。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见重阳节是思念亲友的特殊日子,而“采桑子·重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作的。

第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是全词的基调。作者由“人生易老”生发出感慨:人的生命短促,而自然和宇宙永恒存在,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第二句“岁岁重阳”承接了前一句的感慨,指出每年秋天都要过重阳节,但人们却不能改变这一事实,只是感叹岁月流逝,人已衰老。第三句“今又重阳”,点明现在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第四句“战地黄花分外红”是全词的主旨。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战乱之地,菊花盛开,格外鲜艳。这里“战地”指的是战争频繁的地方。

第五句“一年一度秋风劲”是全词的重点。作者在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将秋风与春天的风相比,强调秋风的强劲有力。第六句“不似春光”是全词的关键。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风虽好,但不如秋风来得强烈、有力。最后一句“胜似春光”是全词的升华。这句诗的意思是:尽管秋风不如春风那样温柔、细腻,但却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比春光更加强大,更加有力。整首词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担忧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

【答案】

译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重阳节登高望远之作。

开头两联,一气呵成,先发议论,后抒情怀,结构谨严。起首两句,以反问的语气提出人生易老的论点,紧接着说人生易老天难老,并把这种感叹推及到每年的重阳节。这样,从“人生易老”到“战地黄花”,再到“一年一度秋风劲”的描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即人生易老,而自然界则永恒不变。这种写法,既使诗句显得跌宕起伏,波澜起伏,又使主题更显突出。中间两联,紧承“岁岁重阳”一句,进一步抒写自己的感慨。“一年一度秋风劲”,这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说秋天的秋风比春天的春风更有力量,更能使人感到生命的可贵。“不似春光”,紧承“秋风劲”而来;“胜似春光”,则是由“不似春光”生发的联想。如果说“秋风劲”是写自然界的话,那么“胜似春光”便是写人类的感情世界。因为自然界的生命力强于人类,所以人们才更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这份礼物——生命。最后两联,笔锋一转,写眼前所见: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中飘浮着像霜一样的云块。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眼前所见来表现他内心的感受。

此诗是作者在重阳节登高望远之作。

开头两联,一气呵成,先发议论,后抒情怀,结构谨严。起首两句,以反问的语气提出人生易老的论点,紧接着说人生易老天难老,并把这种感叹推及到每年的重阳节。这样,从“人生易老”到“战地黄花”,再到“一年一度秋风劲”的描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即人生易老,而自然界则永恒不变。这种写法,既使诗句显得跌宕起伏,波澜起伏,又使主题更显突出。

中间两联,紧承“岁岁重阳”一句,进一步抒写自己的感慨。“一年一度秋风劲”,这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说秋天的秋风比春天的春风更有力量,更能使人感到生命的可贵。“不似春光”,紧承“秋风劲”而来;“胜似春光”,则是由“不似春光”生发的联想。如果说“秋风劲”是写自然界的话,那么“胜似春光”便是写人类的感情世界。因为自然界的生命力强于人类,所以人们才更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这份礼物——生命。最后两联,笔锋一转,写眼前所见: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中飘浮着像霜一样的云块。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观察来表现他内心的感受。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左右,当时作者正在桂林任广西经略安抚使兼知静江府。

这首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