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汪积水光连空,重叠细纹晴漾红。
赤帝龙孙鳞甲怒,临流一盼生阴风。
鼍鼓三声报天子,雕旌兽舰凌波起。
雷吼涛惊白石山,石鲸眼裂蟠蛟死。
溟池海浦俱喧豗,青帜白旌相次来。
箭羽枪缨三百万,踏翻西海生尘埃。
茂陵仙去菱花老,唼唼游鱼近烟岛。
渺莽残阳钓艇归,绿头江鸭眠沙草。

昆明池 水战词

汪汪积水光连空,重叠细纹晴漾红。

赤帝龙孙鳞甲怒,临流一盼生阴风。

鼍鼓三声报天子,雕旌兽舰凌波起。

雷吼涛惊白石山,石鲸眼裂蟠蛟死。

溟池海浦俱喧豗,青帜白旌相次来。

箭羽枪缨三百万,踏翻西海生尘埃。

茂陵仙去菱花老,唼唼游鱼近烟岛。

渺莽残阳钓艇归,绿头江鸭眠沙草。

注释:

昆明池:即昆明湖水面,位于今北京西北的昆明湖。

汪汪:大水涌流的样子。

积水光连空:积水映照着天空。

重叠:像重重叠叠的图案一样。

细纹:细小的纹理。

晴漾红:水面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红色。

赤帝龙孙:指龙王的儿子。

鳞甲:龙身上的鳞片。

怒:愤怒的样子。

鼍鼓:传说中一种巨大的鼍(音tuó)鼓。

天子:指皇帝。

雕旌:雕刻有龙形的旗帜。

兽舰:装饰有猛兽形象的军舰。

雷吼涛惊:形容水浪翻滚如雷鸣般响亮。

石鲸眼裂:形容巨大的石头被撞开,眼睛都裂开了。

蟠蛟死:指巨大的蛟龙被撞死。

溟池:泛指大海。

海浦:海边。

喧豗:喧闹嘈杂。

青帜白旌:指旗帜上绘有青色和白色花纹。

箭羽枪缨:形容武器上的翎毛。

踏翻西海:形容水战非常激烈,如同踏翻了西海一般。

茂陵仙:传说中的秦始皇。

去:去世后。

菱花:传说中女娲补天时用的石头制成,这里指代女娲神像。

唼唼(shà shā):象声词,形容鱼儿在水中觅食的声音。

烟岛:雾气弥漫的小岛。

眇莽:辽阔无边际。

钓艇:钓鱼用的小船。

绿头:形容鸭子头上的绿色羽毛。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昆明湖水战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昆明湖水战情景的描绘,展现了水战的激烈场面和壮观景象。整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画面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诗人通过对昆明湖水面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诗句“汪汪积水光连空,重叠细纹晴漾红”通过水的流动和光线的折射,展现出昆明湖水面的广阔和清澈。同时,“赤帝龙孙鳞甲怒,临流一盼生阴风”又通过龙的形象,暗示了水战的紧张气氛。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水战中的船只、武器、敌人等各种元素融入其中。例如,“鼍鼓三声报天子,雕旌兽舰凌波起”描绘了皇帝的船只在波浪中航行的情景;“箭羽枪缨三百万,踏翻西海生尘埃”则通过大量的武器和士兵,展现出水战的激烈程度。这些描述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水战的紧张和激烈。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水战的气氛。例如,“雷吼涛惊白石山,石鲸眼裂蟠蛟死”通过雷声和水浪的冲击,表现了水战的激烈程度;“溟池海浦俱喧豗,青帜白旌相次来”则通过海面上的船只和旗帜,展现了水战的规模和规模。这些细节的描述,使得整首诗更加具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诗人通过对战争结束后的场景进行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的追求和向往。例如,“渺莽残阳钓艇归,绿头江鸭眠沙草”描绘了夕阳下渔船归来的场景,而“茂陵仙去菱花老,唼唼游鱼近烟岛”则通过鱼儿的嬉戏,暗示了战争结束后的宁静与和谐。这些结尾部分的描绘,使得整首诗既有战争的激烈,也有和平的温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效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