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荡晴晖杂素光,碧峰遥衬白云长。
好看塞雁归南浦,宜听砧声捣夕阳。
满野旌旗皆勋色,千株橘柚尽含芳。
锦袍分赐功臣后,因向龙山醉羽觞。

这首诗是杜甫于天宝十四年(755)秋,在华州(今陕西华县)时所作。当时杜甫任节度参谋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与诸将一起登高赏菊,因菊花盛开,故作此诗以寄兴。

第一句:“淡荡晴晖杂素光”,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日景色。淡泊的阳光洒满大地,与白色的云彩交相辉映。这里的“晴晖”指的是晴朗的阳光,而“素光”则是指洁白无瑕的光,用来形容秋日的天空明亮而纯净。

第二句:“碧峰遥衬白云长”,进一步描绘了远处山峰和天空的美丽景象。碧绿的山峰与绵延的白云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壮丽的画面。这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秋天的景色之美。

第三句:“好看塞雁归南浦,宜听砧声捣夕阳。”这里提到了塞雁和砧声,都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塞雁指的是来自北方的候鸟,它们在秋天迁徙时向南飞行,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砧声则是古人用来捣制衣物的工具,这里的砧声可能是指捣衣的声音。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第四句:“满野旌旗皆勋色,千株橘柚尽含芳。”这句话描述了秋天的田野景象。旌旗飘扬,象征着士兵们的英勇;而橘、柚等果树挂满了果实,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这句诗通过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对秋天丰收景象的赞美之情。

最后一联:“锦袍分赐功臣后,因向龙山醉羽觞。”这是诗人对自己和同伴们的祝福。锦袍代表着富贵和荣耀,而分赐功臣则是对他们的奖赏和认可。最后,他们一同举杯畅饮,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这里的“龙山”可能是指某个名胜古迹,也可能是诗人自喻为龙,寓意着他们的志向远大、才华横溢。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和丰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和同伴们的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展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