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芙蓉弄水,动玉佩、起秋风。正柳外闲云,溪头澹月,映带疏钟。人间厌谪堕久,恨霓旌未返碧楼空。且与时人度日,自怜怀抱谁同。
当时种玉五云东。露冷夜耕龙。念瑞草成畦,琼蔬未采,尘染衰容。谁知素心未已,望清都绛阙有无中。寂寞归来隐几,梦听帝乐冲融。
折芙蓉弄水,动玉佩、起秋风。正柳外闲云,溪头澹月,映带疏钟。人间厌谪堕久,恨霓旌未返碧楼空。且与时人度日,自怜怀抱谁同。
注释:折折芙蓉(即荷花)玩弄在水上,拨动玉制的佩饰,吹响了秋风。正逢那柳外的闲云,溪头的淡月,映衬着稀疏的钟声。人间厌倦被贬谪已久,怨恨那霓旌没有返回碧楼空空。暂且和世人一起度过日子,我自怜自己的胸怀谁能相知?当时种下玉的五朵云(即灵芝),露冷夜耕龙。思念那瑞草成畦,琼蔬未采,灰尘染衰容。谁知他的素心并未停止,希望清都绛阙有无中。寂寞地归来,静静地坐在几案旁,梦中听帝乐冲融。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以折芙蓉作比喻,写一位隐逸之士对世俗尘事的超脱态度,以及他对隐逸山林生活的无限向往。全诗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但句法却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颇得“奇峭”之妙。
首二句写自己折花弄水,拂拭玉佩,吹响秋风,以抒发其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情怀。“柳外闲云”句用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意“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春烟”,意谓闲云出岫,溪头皎洁的明月倒映在水波上,又衬托出疏朗的钟声。三、四句写自己对人间的厌恶与无奈,对仕途的失意和失望。“霓旌”指帝王的车驾,此句意谓:我恨不能早日回到京城的碧楼宫去,而那些飞向天空的彩色旌旗还没有回来。“且与时人度日”一句,是说:我现在只好暂且和世俗之人共度余生了。“自怜怀抱谁同”一句,则是说自己独有一颗高洁的心灵,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这几句诗,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
过片后两句则转入写景。“种玉”二字是全词的关键,也是全词的主旨所在,它既写出了词人隐居的生活乐趣,也表现了他对世俗的鄙弃态度。五、六句写种玉之事,“露冷”句写夜耕龙山时的景象。“种玉”即种芝,这里指的是芝山。“龙山”是地名,在今浙江诸暨东面。《太平寰宇记》卷一○九引《吴兴图经》称:“龙山西临大江,山形如蟠龙。山上有龙井、龙湫、龙堂。”《舆地志》:“龙山东接会稽,西界余姚。”《一统志》:“龙山在诸暨县南五十里。”《越绝书》卷八《越绝外传记宝剑决》载:“禹铸剑于龙山之下。”《史记·夏本纪》:“禹平水土功毕,更卜宅居阳城山之上。”《汉书·地理志》:“越东海尝州,有龙山。”《元和郡县志》:“越州龙山在越州城北十五里。”以上数处所提到的龙山都是同一地点。“龙山”一名由来甚久。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龙山在会稽县北二十里,上有龙泉,一名‘龙山’”。又据《越绝书》所说:“龙山者,禹治水所穿龙穴也。”可知“种玉”即种芝,“夜耕龙山”实为种芝。“种玉五云”是说种灵芝的地方就在五云山。灵芝又名五色芝、五方仙草等,相传生长在华山、嵩山、恒山、太山、霍山这五座名山之中。“种玉”即是在五云山下种灵芝。“露冷”句是说种灵芝时,露水冷清,月色凄清。“尘染衰容”句则是说,由于种下的灵芝还没有长成,脸上就沾染了尘土,显得容颜憔悴。“种玉”二字既是全词的关键词,又是全词的中心意象;它贯穿全篇,使全文围绕一个“种玉”的主题展开。
最后两句写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喜爱。“素心未已”句意谓:我的素朴的心志还没有结束啊!“望清都绛阙有无中”一句,是说:盼望清都紫微宫中(天帝所居之处)有朝一日能够出现。“清都”、“绛阙”皆为仙境之所在。“有无中”是说:朝霞夕阴,时或可见。这里用典出自汉刘安《淮南子》中的神话故事。刘安在《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古之真修者……乘流则逝,得道则住,纵躯而不净(任凭身体飘荡而去),横义(指不受拘束)而不乱。”意思是:真正的修真者是随遇而安的。作者在这里用“有无中”这一典故,正是借用这一典故表达自己隐逸山林的志趣。
全词意境开阔,气势豪放,笔力劲健,感情奔放。特别是结尾两句,更是神采飞扬,意韵悠长。
名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侃如、冯沅君夫妇:此词以折花弄水起,以梦听帝乐终,结构完整。中间两节写种药种芝,虽属寓言,却寓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