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移轻鹢,浅傍垂虹,还因送客迟留。泪雨横波,遥山眉上新愁。行人倚阑心事,问谁知、只有沙鸥。念聚散,几枫丹霜渚,莼绿春洲。
渐近香菰炊黍,想红丝织字,未远青楼。寂寞渔乡,争如连醉温柔。西窗夜深剪烛,梦频生、不放云收。共怅望,认孤烟、起处是州。
【注】轻鹢(yì):古代的小船。垂虹:指吴江上的风景名胜。枫丹:红色的枫叶。红丝:织字时所用的红色丝线。青楼:指女子的住处,这里泛称歌妓的住所。香菰(guī):一种水生植物。炊黍(shǔ):煮黍米做的食物。孤烟:指远处的炊烟。州:指杭州。
【赏析】这首词写一位友人饯别魏绣使去吴江为官,作者在苏州送行并赋词一首。
上片起首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和送别的人物。“旋移轻鹢”一句承前启后,由饯行过渡到送客。“还”字有回环之意,与下片“渐近”二字相照应;“迟留”则表明了送行者对友人的深情。“泪雨横波”,既写出了友人离别时的哀伤,又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遥山眉上新愁”五句描写送行时的所见所感。“问谁知”三字,表现了送行人内心的矛盾:明知友人将远离自己,却还要向友人发问。这不仅是问友人是否知道,更主要的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念聚散”五句是全词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合无常的感慨。“几”字,既表现了时间的短暂,也暗示了聚散无常的现实。而“几枫丹霜渚,莼绿春洲”两句,则用典抒情,通过写景来寄寓自己的感慨。“几”字既表示时间之短促,又暗示了人事之无常。“念聚散”二句,运用典故,化用王献之与山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聚少离多这一现实的感叹。王献之与山简是朋友,因山简多次挽留他不得,王献之只得离开。后来王献之得到山简赠送的竹扇,便在上面写了“从昔常怀君”几个字。后来山简去世,王献之得到山简遗物,便明白地告诉人们:“吾常以为‘从昔常怀君’者,乃此君也。”这里的“从昔”,即从以前开始。王献之把竹扇上的题字剪下来,珍藏起来。后来他再次来到山简故居,看到那幅画扇,才恍然大悟。王献之因此感慨地说:“我常常怀念你啊!”这里以王献之的故事为引子,说明作者对朋友的怀念之情。最后三句“渐近香菰炊黍,想红丝织字,未远青楼”,是说友人即将离去,但想到他将来还会回来,于是想象他在远方的情景——他可能在家乡的香菰中品尝着美食,也可能在青楼上与佳人欢聚呢!这几句虽然只是想象中的描绘,但也足以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牵挂。
下片换头三句是词人的设想:友人即将离去,他只能在渔乡中度过寂寞的时光了。“争如连醉温柔”一句是说,与其这样孤独地忍受着寂寞,倒不如沉醉在温柔乡中呢!这是词人的反语,表面上似乎是在劝慰友人,实际上却是在表达自己的心情。“西窗夜深剪烛”五句则是词人对友人离去后的想象和担忧。词人想象友人离开后的生活,可能在家中过着清贫的生活。而当他深夜剪烛时,可能还会想起自己曾经陪伴过他的日子呢!“共怅望”一句,则是词人对友人的祝愿——希望他早日功成名就,回到故乡。“认孤烟”一句,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当友人远去之后,词人只能独自面对眼前的景色,这时才发现,原来那一缕孤烟正是昔日的故乡。这里的“孤烟”既是对友人的呼唤,也是对自己内心的寄托。
整首词通过对友人离别时的送别、相聚以及未来重逢的想象,表达了词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别离的无奈之情。全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