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曲生来,与常娥约,从太守游。把玉箫声寄,萧关短笛,霓裳曲换,清塞重裘。桂影飘摇,桐阴立尽,多少征人霜满头。油幢暇,不掀髯一笑,辜负中秋。
斗杓矗处中州。还有解闻鸡起舞不。看鸣弦中鹄,穿杨电激,飞球戏马,策棰星流。绣帽归军,玳簪环客,薄晚同登庾亮楼。浮生事,是几番玩月,何苦多愁。

沁园春·其二十一

中秋约僚佐观击圆,登怀远,用前韵

唤曲生来,与常娥约,从太守游。把玉箫声寄,萧关短笛,霓裳曲换,清塞重裘。桂影飘摇,桐阴立尽,多少征人霜满头。油幢暇,不掀髯一笑,辜负中秋。

斗杓矗处中州。还有解闻鸡起舞不。看鸣弦中鹄,穿杨电激,飞球戏马,策棰星流。绣帽归军,玳簪环客,薄晚同登庾亮楼。浮生事,是几番玩月,何苦多愁。

【注释】

①“邀”:邀请。②“与”:跟。“常娥”:即嫦娥。古代传说嫦娥奔月后,每逢八月十五日,她便捣药、做面饼、燃香火。人们看到月中有明亮的光点,以为是嫦娥在向人们招手。③“玉箫声”:指箫声。④“萧关”“霓裳”:都是代指音乐。⑤“飘摇”:随风摇摆的样子。这里形容月光下桂花树的影子。⑥“桐阴”:梧桐树的阴影。⑦“征人”:远征的人。⑧“油幢”:“油幢”,即油幢幢。幢幢,指仪仗。⑨“中州”:指中原,泛指南方地区。⑩“玩月”:赏月的意思。⑪“何苦多愁”:何必为这些忧愁而苦恼呢?⑫“浮生”:人生。⑬“几番”:几次。⑭“中州”:古九州之一。⑮“庾亮楼”:晋庾亮所建,故址在今河南许昌市东南。⑯“玳簪环客”:戴玳瑁首饰的客人。⑰“浮生”:人生。⑱“几番”:几次。⑲“何苦”:何必。⑳ “中州”:中国中部地区。㉑ “庾亮楼”:即东吴名将周瑜所建的豫章城(今江西南昌)之楼。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稼轩词》中的一首词,作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中秋节。上片写中秋之夜和众僚佐一起赏月的情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下片写赏月之际,有感于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而发愁苦之叹。全词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之情。

词的上片以写景起兴,引出中秋赏月的主题。词人邀请僚佐们一同赏月,与嫦娥共游乐。他拿起玉制的箫声吹奏,那优美的音调仿佛来自远方的萧关;又换上了新的曲子,那美妙的旋律宛如清幽的塞外风声。在这美好的夜晚,桂花树的影子随风飘摇,梧桐树的阴影覆盖整个庭院。此时,许多出征的士兵都披着战袍,他们的头发被秋风吹得冰凉、发白。

词的下片则转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词人说:“斗杓矗立在中州,那些能够听到鸡叫就去打鸣的人,难道就不懂得欣赏这美丽的景象吗?”这里,词人的用意是在赞美那些能够把握时间、珍惜当下的人们。接着,他又写道:“看那鸣弦中的大雁、穿杨柳的箭矢,飞球戏马的场景多么精彩啊!”这里的“飞球戏马”,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游戏,通过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和声音来娱乐自己。最后,词人说:“绣帽归军的将士,戴玳瑁首饰的宾客,我们薄暮时分一起登上庾亮楼。”这里的“庾亮楼”,是东吴名将周瑜所建的豫章城之楼,位于今江西省南昌市。

这首词通过对中秋之夜的美好景色进行描绘,表达了词人与自然合一、与月亮共舞的喜悦之情。同时,词人也在赏月之际感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无奈之情。整首词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展现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