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参历井,恰匆匆三见,西州七夕。怪得骄阳回避晚,犹去新秋两日。天上良宵,人间佳节,初不分今昔。夜来急雨,洗成风露清绝。
因念万里飘零,君平何在,谁识乘槎客。插竹剖瓜休妄想,巧处那容人乞。院宇初凉,楼台不夜,漫说经年隔。引杯长啸,醉看天地空阔。

《七夕》

【注释】

①七夕:农历七月七日之夜,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②三见:指一年中三次见到西州的七夕。③西州:古郡名,治所在今新疆吐鲁番市。④骄阳:炽热的太阳。⑤“犹”:仍然的意思。⑥良宵:美好而长夜。⑦乘槎客:指传说中的牛郎、织女。⑧插竹剖瓜:指牛郎、织女在天河两岸不能相聚,只好用青竹做成的“通”来传递信息。⑨经年隔:经过一年之久。⑩引杯长啸:举杯高歌,放声长啸。

【译文】

我登上参星、井星,恰好匆匆三年三次见到了西州的七夕。这怪得骄阳也躲避着,还在新秋过了两日后。天上良宵,人间佳节,一开始都分不出来今昔。夜来的急雨把风露洗得清绝洁净。

想到万里飘零的人在外漂泊,你王君平在哪里?又有谁知道那乘槎的牛郎和织女呢?用竹木做成的“通”是不能指望的,巧处那里能让人乞求得到。院宇初凉,楼台不夜,漫说一别经年,但如今还是隔河相望!我举起酒杯长啸不已,醉看天地空阔。

【赏析】

《念奴娇·七夕》,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写词作。此词上片写七夕之夕的良辰美景,下片写七夕之夕的相思之苦。全词以七夕为题,抒发了因与佳人相隔两地而感到的思念之情。

开头两句“扪参历井,恰匆匆三见,西州七夕”,写的是从天上看到西州的七夕的情景。“扪参历井”,即登天门山、石门关、鸡足山,都是古代通往西州的要道,所以叫“历井”。这三座山都在西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雅安一带。据《华阳国志》记载:“汉末建宁二年(169),牂柯夜郎夷反,杀太守,自号太守。……于是南中四姓豪率夷濮兵众数万口,攻破益州郡,杀太守,自立为王,割有故越嶲郡地。”这里所说的“西州”,就是指现在的云南昆明一带。“恰匆匆三见”,即从天上看到西州,只有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骄阳回避晚”,即因为骄阳被云层遮住,所以天气转凉,晚上就不觉得那么炎热了。“犹去新秋两日”,“犹”在这里表示还差两天。“天上良宵”,指七夕之夜。这个夜晚,正是银河出现的时候,牛郎、织女得以相会的时刻。“初不分今昔”,就是他们虽然能够相遇,但是还分不清今天和昨天的区别。

接下来几句是写天上的七夕之夜的美好情景。“夜来急雨,洗成风露清绝”,意思是说,由于夜里下了一阵急雨,天气转凉,所以风露变得格外清新了。“因念万里飘零,君平何在?谁识乘槎客”,意思是说:我想到自己现在远在他乡,像张骞那样万里飘泊,不知道他现在还在什么地方;像董仲舒那样寄身于汉武帝身边的侍从官,也不知道他现在是否还记得我这位“乘槎客”。这里的“君平”指张骞,“乘槎客”指董仲舒。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封其为博望侯。据说他在月夜乘槎渡过天河,到了天河对岸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之间的地方。后来人们就把那个地方称为“天河桥”。董仲舒曾经梦见自己在天河上坐着一条船。

过片三句“插竹剖瓜休妄想”,“巧”字下得很重。意思是说:那些传说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见时,用竹木做成的“通”传书,或者用瓜果之类的东西来传递情意的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幻想。“院宇初凉,楼台不夜”,意思是说:自从中秋以后,院宇已经凉爽了,楼台也不会那么热闹了。“漫说经年隔”,意思是说:尽管这样,但毕竟还要隔上一年才见面。这句中的“经年”,是指整整一年时间。“引杯长啸,醉看天地空阔”,意思是说:我举杯痛饮,放声长啸,酒醉后放眼看去,只见天地间辽阔无比。这里的“空阔”指的是天空广阔无垠,无边无际。

最后两句“因念万里飘零,君平何在?谁识乘槎客”,是说:想到自己万里飘零,你王君平在什么地方?又有谁会认识那位乘槎(木筏)远行的人呢?这里的“君平”就是前面提到的张骞,“乘槎客”就是董仲舒。

全词以七夕为题,通过想象,把天上的牛郎织女与人间的苏轼联系起来,表现了诗人因与佳人的离别而感到的孤独寂寞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