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着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诗句原文:
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译文:
修长的竹子像绿色的罗衣一样覆盖着寒冷的大地,太阳渐渐西沉,整个江山都染上了黄昏的色彩。在这幽静的小径上,只有我孤独地欣赏着自己的芬芳,心中涌起的愁绪如同江河流不尽。我只能轻声和梅花对话,懒得追随那飘飞的柳絮。虽然我努力追寻春天,却始终无法找到它的香味,因为春天其实一直在我身边,只是我没有去发现它罢了。
赏析: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词的开篇即描绘了一幅幽静而深远的画面,修长的竹子在寒风中摇曳,仿佛绿色的罗衫覆盖了整个江山,形成了一种清冷而又美丽的视觉效果。这种描写不仅传达了季节的变换,也体现了词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
接下来的几句词进一步展开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绘,他独自一人走在无人的幽径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无尽的遗憾和忧愁。这种对比强烈,使得词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通过与“梅花”的对话,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无奈。
结尾两句“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则展现了词人的独特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尽管他努力寻找春天,希望找到春天的踪迹、闻到春天的气息,却发现这一切似乎都难以捉摸。这不仅揭示了春天的本质——无处不在但又难以捕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的这种态度,既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也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深刻洞察。
整首词语言清新淡雅,含蓄蕴藉,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词人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更在于其能够引发读者对于人生、自然和艺术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