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轮分断雨,倒霞影、漾新晴。看满鉴春红,轻桡占岸,叠鼓收声。帘旌。半钩待燕,料香浓、径远趱蜂程。芳陌人扶醉玉,路旁懒拾遗簪。郊坰。
未厌游情。云暮合、谩消凝。想罢歌停舞,烟花露柳,都付栖莺。重闉。已催凤钥,正钿车、绣勒入争门。银烛擎花夜暖,禁街淡月黄昏。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木兰花慢·其四雷峰落照》。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词。上片写西湖景色,下片写游宴盛况。全词以“雷峰”为线索,从湖光山色到人景交融,描绘了一幅西湖春日行乐图。上片写雷峰塔、断桥、倒霞、新晴;下片写雷峰塔、帘旌、莺啼等。
“塔轮分断雨”,指在雷峰塔附近看天空中断续的细雨和斜阳。
“倒霞影、漾新晴”,“倒”是“映照”,“霞”即夕阳余辉,“漾”是波纹荡漾,“新晴”是天气晴朗,指西湖在夕阳余辉的照耀下,水面荡漾着碧波。
“看满鉴春红,轻桡占岸,叠鼓收声”,“占岸”,指船靠岸,“叠鼓收声”则表明游船已停泊岸边或鸣锣收锣声,这里指游船停泊在岸边。
“帘旌。半钩待燕,料香浓、径远趱蜂程”,这里指游人倚着亭廊的栏杆,眺望远处的花丛,而此时正值春暖花开时节,燕子正在飞翔,蜜蜂采蜜归来,所以“料”字用得妙,既表现了词人对春天的热爱,也暗示了游人的愉悦心情。
“芳陌人扶醉玉,路旁懒拾遗簪”二句,“芳”、“醉玉”都是美好的字眼,“芳陌”泛指花间道,“遗簪”是遗落在地上的发簪,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芬芳的小路上,人们扶着醉意未消的身体,悠闲自得地走着。路边的人懒得去捡地上的发簪,说明游人陶醉于西湖的美景之中。
“郊坰”二句,写郊野的景物。“郊坰”是郊外的原野,“云暮合”指云彩聚集,“谩消凝”是徒然叹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傍晚的时候,云彩聚集在一起,游人不由得叹息,想到游宴结束之后将归返原野,于是更加感到惆怅。
“想罢歌停舞,烟花露柳,都付栖莺”三句,写游园结束之后的情景。游人结束了一天的游宴,歌声停止了,舞姿静止了,夕阳下,花树掩映着柳条,春光明媚。这些美景都被栖息在树枝上的黄莺所欣赏。这里用“栖莺”形象地写出了莺歌燕舞的景象。
“重闉”,指重重城阙。“凤钥”,即宫门的金锁。“正钿车、绣勒入争门”,意思是说:皇帝的马车刚刚驶入城门,那华丽的车子和镶有珍珠的马络头便一齐挤进了大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皇宫的繁华和游人们的欢乐。
“银烛擎花夜暖,禁街淡月黄昏”二句,写夜深人静时的景象。银烛高悬在花枝之上,夜色已经暖和起来。游人散尽,只剩下一些游人还在街头闲逛,只见他们一边饮酒一边赏花,月光下一片朦胧。这里用“擎”字写出了花朵被烛火映得如同盛开一般,用“淡月”写出了夜色之清幽。
【答案】
①此词为咏西湖春景之作。作者通过描写春日里西湖的自然景色和游宴盛况,表达了自己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之情。上片着重写西湖风光之美;下片则着重写游宴盛况和作者的喜悦心情。全词以“雷峰”为主题,由湖光山色到人景交融,描绘了一幅西湖春日行乐图。
②本词开篇即写西湖的春色:“断桥残雪”、“新晴”“倒霞影”“漾”。断桥残雪、新晴,倒映西湖的霞光、漾动的水波,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接着写游人倚着亭廊的栏杆,眺望远处的花丛,而此时正值春暖花开时节,燕子正在飞翔,蜜蜂采蜜归来。
③本词的上片着重写西湖的景色,下片则着重写游宴盛况和作者的喜悦心情。作者以“雷峰”为线索,从湖光山色写到人景交融。上片先写雷峰塔、断桥、倒霞、新晴;再写游宴盛况,如“帘旌”句写游人倚着亭廊的栏杆观望;“半钩”句写燕子飞舞;而“芳陌”句则是游人醉后漫步在芳草萋萋的小径上。
④最后写游宴结束之后的情景。“云暮合”、“漫消凝”等句,写游宴结束以后,游人纷纷离去。“想罢歌舞”,“烟花”、“露柳”等句,写宴会结束后游人离去,但那些美景却被黄莺欣赏。
⑤结尾二句“重闉”二句,写皇帝的车驾刚刚进入城门,豪华的车子和镶嵌珍珠的马络头就挤进城门。“银烛擎花夜暖”,写夜晚的西湖景色,“禁街淡月黄昏”,写白昼的西湖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