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塾弦歌日日春。不容坐席更凝尘。常思芳桂攀燕窦,未见童乌继子云。
流庆泽,仰家尊。救荒阴德过于门。从师已是平原客,毛遂怀绷作弄孙。

注释:

  • 两塾弦歌(两个学堂): 指的是两个学宫,古代的学宫。
  • 日日春:每一天都是春天。
  • 不容坐席更凝尘:不允许座位上积累灰尘。
  • 常思芳桂攀燕窦:常常想着攀爬桂树。
  • 未见童乌继子云:没有见到像孙子一样的孩子。
  • 流庆泽:流播吉祥。
  • 仰家尊:尊敬家尊。
  • 救荒阴德过于门:救荒时的恩德超过家门。
  • 从师已是平原客:跟着老师已经是平原上的客人。
  • 毛遂怀绷作弄孙:毛遂带着绷带去照顾孙子。
    赏析:
    《鹧鸪天·其二十九孙入学,因作小集》:这首诗是苏轼在孙辈上学时,即景生情写下的一首词。诗中描述了学校里学习的场景,表达了他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子孙教育的期望。
    首句“两塾弦歌日日春”,描绘了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和和谐的学习氛围。这里的“弦歌”象征着音乐和诗歌,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诗人用“不容坐席更凝尘”表达了学校环境的整洁和秩序井然。这里“更凝尘”意味着学校里的尘埃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反映出学校对学生的关爱和对环境的重视。
    第三、四句“常思芳桂攀燕窦,未见童乌继子云”,则是诗人对教育的期望。他希望子孙们能够像攀爬桂树一样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他也期望子孙们能够有远大的志向,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最后两句“流庆泽,仰家尊;救荒阴德过于门;从师已是平原客,毛遂怀绷作弄孙”,则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希望子孙们能够继承家族的美德,传播善行,让家族的名声更加显赫。同时,他也期待子孙们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为社会做出贡献。
    苏轼在这首词中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子孙教育的殷切期望。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