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芙蓉锦作裳,画船波底见秋光。
登高自昔须吾辈,戏马从人上宝坊。
白发未嫌纱帽黑,紫萸偏称菊花黄。
常年风日无如此,争不从容入醉乡。
【注释】
①南山:指钱塘江的南山。苏堤:杭州西湖上的一条堤,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所筑。宝叔塔:在钱塘县南,建于唐代天宝六年(747年)十月十五日,因塔内藏有佛牙舍利而名。②芙蓉:荷花的别称。锦裳:华丽的衣裳。③戏马坊:即“市马”,是唐长安城内专售各种马匹的市场。④紫萸、菊花黄:都是秋天常见的花卉,这里借代重阳节时赏菊的风俗。⑤从容:悠闲自得。⑥宝坊:指街市繁华之地。⑦登高自昔须吾辈:语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越地多毒蛇,俗云:‘登山则害足,渡水则害心。’故其地常以蛇为害。然登高望远,可以消灾。”
赏析:
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当时诗人在杭州任通判。作者登上南山和苏堤后登宝叔塔,观赏风景,抒发对人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并以此勉励同僚,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全诗格调清新明快,语言明白流畅,意境开阔壮美。
首联描写景物,写景中融入诗人的感情色彩。
上句写九日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下句写画船上游客们欣赏湖光山色,心情舒畅。诗人通过写景,把游客们的欢腾喜悦之情烘托出来。
颔联直承首联,指出登高赏景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同僚奋发向前。
“戏马从人上宝坊”,化用晋代王献之故事,意喻同僚们应乘兴出游,以助文思。
颈联写重阳节赏菊习俗。
“紫萸偏称菊花黄”,点明重阳节的主题,又暗含诗人的祝愿,希望同僚们能够身体健康,官运亨通。
尾联写重阳节的习俗。
“常年风日无如此,争不从容入醉乡”,意思是说,每年重阳节都有如此美好的风日,谁不想尽情享受呢?
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再次表达自己愿与同僚们同乐的心情。
诗人在这首小诗中,既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也写出了自己的感慨,还鼓励了同僚们奋发努力,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