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坐道场三奉诏。空花水月何时了。小玉声中曾悟道。真堪笑。从来漫得儿孙好。
辩涌海潮声浩浩。明如皓月当空照。飞锡西归云杳渺。巴猿啸。大家唱起还乡调。
注释:
七坐道场三奉诏。空花水月何时了。小玉声中曾悟道。真堪笑。从来漫得儿孙好。
辩涌海潮声浩浩。明如皓月当空照。飞锡西归云杳渺。巴猿啸。大家唱起还乡调。
译文:
七次在道观里讲经三次接受诏书。空中的花儿,水中的月亮,何时才能了结?小玉的声音中曾经明白这个道理。真是可笑啊,从古到今,谁能真正拥有好子孙呢?
汹涌澎湃的海浪声浩浩荡荡。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天空。我乘着仙鹤向西返回,云雾缭绕。山间猿猴的叫声此起彼伏。大家都开始唱起回家的曲子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道士归隐的词。全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追求自由、超脱的愿望。
第一句“七坐道场三奉诏”中的“七坐”指在七处道场讲经,“三奉诏”是指三次受到皇帝的召见。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在道教信仰中的虔诚和对权力的向往。
第二句“空花水月何时了”中的“空花”和“水月”都是佛教用语,用来形容虚幻不实的境界。这句诗表达了对这种境界的迷茫和困惑,也暗示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第三句“小玉声中曾悟道”,这里的“小玉”是指仙女,而“悟道”则是指领悟到了道家的真谛。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在道教修行中的感悟和成长。
第四句“真堪笑”,表示作者对世俗名利的轻蔑和不屑,他认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自由的追求。
第五句“从来漫得儿孙好”中的“漫得”意味着轻易得到,而“儿孙好”则是对家庭幸福生活的渴望。这一句反映了作者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珍视。
第六句“辩涌海潮声浩浩”,这里的“辩涌”形容海潮的声音如同辩论般激烈,而“浩浩”则表示声音之大、气势之磅礴。这一句表现了大海的壮美和作者的情感激动。
第七句“明如皓月当空照”,这里的“明如”指的是明亮如镜,而“皓月”则是清澈明亮的月亮。这一句形容月光明亮、清冷,也暗喻着作者内心的纯洁和坚定。
第八句“飞锡西归云杳渺”,这里的“飞锡”是僧人乘坐的飞锡杖,而“西归”则表示向西方归去。这一句表现了作者远离尘世、归隐山林的决心和行动。
第九句“巴猿啸”,这里的“巴猿”指的是巴东一带的猿猴,而“啸”则是猿猴的叫声。这一句形容了猿猴的悲鸣,也象征了作者内心的哀伤和孤独。
第十句“大家唱起还乡调”,这里的“还乡调”是指回家的曲子,也象征着作者回归故乡、重聚亲人的愿望。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