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如冰,天似水,冷浸画阑湿。桂树风前,醲香半狼藉。此翁对此良宵,别无可恨,恨只恨、古人头白。
洞庭窄。谁道临水楼台,清光最先得。万里乾坤,原无片云隔。不妨彩笔云笺,翠尊冰酝,自管领、一庭秋色。
【解析】
- 全词以“中秋”为题,写中秋之夜的所见所思。首句点明时间、节日和氛围。“月如冰”比喻月亮清冷明亮,“天似水”形容天空湛蓝清澈,“冷浸画阑湿”写月光洒在阑干上,使画栏显得湿漉漉。第二句写桂树风前,馥郁的香味随风飘散,“醲香半狼藉”写香气浓郁,满地都是桂花。第三句写主人公独自面对良宵美景,别无遗憾,只有恨不能像古人那样白发苍苍。第四句描写洞庭湖景色,说哪里想到临水的楼台,最先能欣赏到清朗的月光。第五句写万里乾坤,原无片云阻隔。第六句写自己不借助彩笔、云笺,自管领一庭秋色。
- 赏析:此词上片写中秋之景与作者的感受。起二句写中秋月色,“月如冰”、“天似水”,皆以水喻月,写出了月色的清冷。“冷浸画栏湿”一句中之“浸”字,将月色之皎洁、清冷写得活灵活现,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作者此时此地的感受。“醲香半狼藉”三字,将作者对桂花的热爱之情表露出来,同时也写出了桂花的馥郁之气,让人陶醉其中。接着两句,作者感叹自己的孤独与无奈,只能独对良宵而无法同古人一样头白而归。这两句中“只恨”、“恨”、“恨”等字眼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
- 此词下片写洞庭湖景色以及诗人的豪情壮志。“洞庭窄”三字,既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又表现出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喜爱;“谁道临水楼台”两句,是说哪里有比洞庭楼更美的景色呢?作者认为,只要站在临水楼台之上,就能欣赏到洞庭湖最为美丽的景色。这里,作者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洞庭湖景色的赞美之情。“清光最先得”一句,是说在洞庭湖上观赏月色,能够最早欣赏到明月之美。“万里乾坤”四字,写出了洞庭湖上广阔的天地景象。“原无片云隔”一句,是说在洞庭湖上观赏月色,可以完全不受云雾遮挡的影响。最后两句,诗人借写饮酒赏月来表达他的豪情壮志。他并不羡慕那些拥有彩笔云笺的人,而是喜欢独自一人享受一庭秋色,尽情地品茗赏月。这两句话,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旷达胸怀。
【答案】
①这首词通过描写中秋夜的月色之美、洞庭湖的风光之胜,抒发了自己孤独难耐、壮志未酬之情。②“冷浸画阑湿”“醲香半狼藉”等句,形象地描绘了中秋月色之明、天气之冷、桂树之浓,烘托了中秋节日气氛的宁静、优美和祥和。③“只恨……恨”“恨”三字反复使用,突出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④“千里共婵娟”“万里乾坤”“片云隔”“彩笔云笺”等意象,都体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⑤“不妨彩笔云笺”“自管领一庭秋色”两句,表明词人虽身居陋室,但仍能畅游于自然之中,尽情品味秋的意境,充分展示了词人的超逸洒脱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