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恢文偃武,四方晏粲无虞。奸臣招致北匈奴。边境年年侵侮。
一旦金汤失守,万邦不救銮舆。我今父子在穹庐。壮士忠臣何处。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此调以《花间》的“杨柳枝”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有平仄两格,但两仄韵同,两平韵不同。

历代恢文偃武:指历代统治者都把武力作为治理国家的工具,不再用它来治国了。

奸臣招致北匈奴:指奸佞之臣招来北方的外族侵扰中原。

边境年年侵侮:指边疆每年都遭到外族的骚扰。

一旦金汤失守:一旦(如果)国都受到侵扰。金汤指城池,这里指代京城。

万邦不救銮舆:指全国诸侯都没有能力挽救朝廷。銮舆指皇帝的车驾。

我今父子在穹庐:我的父子都在北国游牧民族那里。穹庐指毡帐。

壮士忠臣何处:指忠诚勇敢的将士和忠臣们都到哪里去了?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全词抒发的是作者对当权者苟且偷安、养虎遗患的愤慨之情和对国土沦丧、人民遭受欺凌的沉痛哀悼。

上片开头两句写当权者只顾文治武功,却不知百姓疾苦。“奸臣招致北匈奴”,指的是奸佞之臣招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导致边关不断受到侵扰。这一句中,“奸臣”与“北匈奴”是因果关系,即因为奸佞之臣的招引,才有“北匈奴”的侵扰;而这一切又导致了“边境年年侵侮”。这里的“北匈奴”泛指南方少数民族,实际上是指北方的游牧民族。“边境年年侵侮”一句,既揭示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侵扰中原的严重局面,又表现了当权者对外敌侵略无能为力的无奈。

下片开头三句写国都受到侵扰后的悲惨景象。“一旦金汤失守”,意味着当权者放弃抵抗,使国都沦陷;“万邦不救銮舆”,则进一步说明当权者失去民心,无人敢于援助朝廷。这几句不仅描绘出了当权者失政、无能的形象,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沦陷、人民遭难的深深悲痛。接下来两句直抒胸臆:“我今父子在穹庐”,意思是说,我的父子都生活在北国游牧民族那里;“壮士忠臣何处?”这句话则是反问式的设问,表达了作者对忠良无路可走的惋惜之情。

整首词通过吊古伤今的形式,抒发了作者对于当权者不顾百姓死活、只知享乐享乐的强烈不满和愤怒谴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的现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