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二月二十六,忽见大雪漫空来。
长老惊叹共相语,非时有雪诚怪哉。
阳爻四画已出地,至今百蛰不闻雷。
怪得气候斗暄暖,便疑赤帝来相排。
黑风倏起卷沧海,白日黯黯如烟煤。
须臾大雹杂猛雨,满地走迸琼与瑰。
阴气蓄怒固未已,即时飞雪相倾颓。
青灵何处避威侮,苍凤停车寒毰毸。
天地万物失光彩,草树僵冻成枯荄。
凌暴春工大酷烈,似恨百花先时开。
隐公三月亦雨雪,仲尼春秋书为灾。
是时鲁国行谬政,天心可用人理推。
我疑此雪不虚应,必有沴气戕栽培。
去年六月已大水,居人万类生鱼腮。
当时夏税不得免,至今里正排门催。
农夫出田掘野荠,饿倒只向田中埋。
方春鸟兽尚有禁,不许弹猎伤胚胎。
而况吾民戴君后,上官不肯一挂怀。
岂无愁苦动天地,所以当春阴气乖。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二月雪》。诗中描述了二月雪的奇特景象,以及人们对这种天气现象的看法和感受。
诗的前两句“戊戌二月二十六,忽见大雪漫空来。”描绘了二月雪突然降临的场景,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这里的“戊戌”是指农历的第五个戌日,而“二”则指的是这个月份的第二十六天。
诗的第三句“长老惊叹共相语,非时有雪诚怪哉。”表达了人们对这场大雪的惊讶和不解。在这里,“长老”可能是指村里的长者或者智者,他们在一起议论着这场不寻常的大雪。而“非时有雪诚怪哉”则是对他们疑惑和不解的表达。
诗的第四句“阳爻四画已出地,至今百蛰不闻雷。”描述了大雪落下后,大地上的阳气被压制,百虫不再活动的情况。这里的“阳爻四画”是指八卦中的四个卦象,它们代表了天地万物的阴阳变化。而“至今百蛰不闻雷”则表示这些变化已经持续了很久,以至于连百虫都停止了活动。
诗的第五至第七句“怪得气候斗暄暖,便疑赤帝来相排。黑风倏起卷沧海,白日黯黯如烟煤。”进一步描绘了这场大雪对天气的影响。这里,“怪得气候斗暄暖”意味着人们认为这种温暖并不是正常的天气现象,而是某种力量在影响。而“便疑赤帝来相排”则是说人们怀疑是赤帝(即炎帝)的力量在干扰天气。最后两句描述了黑风和白日的变化,使得天空变得昏暗,如同笼罩在烟雾之中。
诗的第八至第十句“须臾大雹杂猛雨,满地走迸琼与瑰。”继续描绘了这场大雪对天气的影响。这里,“须臾”是指不久之后。而“大雹杂猛雨”则形容了这场大雨夹杂着冰雹的情景。最后两句描述了地面上的景物,如玉石、珍珠等珍贵物品被砸落一地。
紧接着,诗的第十一句“阴气蓄怒固未已,即时飞雪相倾颓。”表达了人们在这场大雪后的情绪。这里的“阴气蓄怒”是指大地上的寒气和不满情绪积聚未消。而“飞雪相倾颓”则描绘了一场猛烈的雪崩,将大地上的一切都覆盖住了。
诗的第十二句“青灵何处避威侮,苍凤停车寒毰毸。”描述了这场大雪给大自然带来的影响。这里,“青灵”可能是指自然界中的精灵或神灵,它们无处可躲藏。而“苍凤停车寒毰毸”则形容了这些神灵被迫停下飞行,因为它们无法承受这场大雪的寒冷。
诗的最后一章“天地万物失光彩,草树僵冻成枯荄。”描绘了这场大雪使整个自然界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这里的“天地万物失光彩”意味着整个自然界都被这场大雪所笼罩,失去了原有的色彩。而“草树僵冻成枯荄”则形容了草木和树木都被冻僵了,只剩下枯根。
诗的尾声部分:“凌暴春工大酷烈,似恨百花先时开。”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这里的“凌暴春工”可能是指那些破坏春天美景的人或事。而“似恨百花先时开”则表示这些人或事希望春天不要过早到来,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机会或受到伤害。
整首诗通过描述二月雪的景象和影响,表达了诗人对这场大雪的感受和看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