胪言峡山天下奇,欲观愁隔三千里。
常恐因循孤此兴,非假夤缘那得至。
偶逢月湖起仕宦,正指夔门愁凋敝。
欣然谓我便登陟,久矣与予同臭味。
何尝佳处倦扶藜,莫惮西征共行李。
绣旆前驱抵江陵,画鹢迎车舣沙市。
长年槌鼓转船头,川后回风送旗尾。
侵寻崖石惬幽赏,汹涌波涛反轻视。
雾船烟缆恣深游,露宿风餐浥清气。
百巧千奇类神工,纷至沓来恼吟思。
取句未佳恐难操,传笔欲书还复止。
去岁延陵骇心目,指摘形容写行记。
今年江夏袭见闻,掇拾绪馀循故事。
试以七言用檃括,庶几二妙相表里。
或若洞户之谽谺,或若楼台之峻峙。
或若香山之插炉,或若笔架之横几。
或遮护如重帘幕,或张展如大旗帜。
或戍削如城堞高,或森列如刀剑锐。
或若蕉叶之斜纹,或若莲花之叠起。
这首诗是苏轼的《和黄鲁直溯峡见寄》。以下是诗句的逐句解释:
- 胪言峡山天下奇,欲观愁隔三千里。
- 苏轼在这里称赞了夔州(今重庆奉节)的山水之美,认为其美景足以与天下所有奇山相比。然而,由于距离遥远(愁),难以亲临其境。
- 常恐因循孤此兴,非假夤缘那得至。
- 诗人担心自己会因为习惯而丧失对三峡美景的向往,如果不是得到某种机会(如皇帝的恩宠或朋友的帮助),他无法亲自前来欣赏。
- 偶逢月湖起仕宦,正指夔门愁凋敝。
- 苏轼在仕途中偶然遇到月湖这个地方,这里的景色让他想起了夔门(位于重庆奉节)的荒凉景象,心中充满了忧愁。
- 欣然谓我便登陟,久矣与予同臭味。
- 当苏轼得知有人即将攀登三峡时,他很高兴地表示愿意一同前往。他们已经很久没有一起欣赏美景了。
- 何尝佳处倦扶藜,莫惮西征共行李。
- 苏轼在游览美丽的风景时,并不觉得疲倦,反而很享受。他不惧长途跋涉,愿意与朋友一同前行。
- 绣旆前驱抵江陵,画鹢迎车舣沙市。
- 他们乘坐装饰华丽的船只,一路前行到达江陵,然后在沙市停泊下来。这里的“迎车”指的是迎接客人的车马。
- 长年槌鼓转船头,川后回风送旗尾。
- 他们在船上敲鼓,以鼓舞士气。随着船只向前行驶,后方的风将旗帜吹拂起来。
- 侵寻崖石惬幽赏,汹涌波涛反轻视。
- 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他们欣赏到了悬崖峭壁和深潭的美景,这些险峻的景色反而让他们感到兴奋。
- 雾船烟缆恣深游,露宿风餐浥清气。
- 尽管天气多云且有雾气,但他们依然深入游览,享受着清新的空气和自然的美景。
- 百巧千奇类神工,纷至沓来恼吟思。
- 三峡的自然景观千变万化,如同神工鬼斧,令人惊叹不已,同时也引发了诗人的思考和感叹。
- 取句未佳恐难操,传笔欲书还复止。
- 苏轼在创作诗句时,担心自己的作品不够好,不敢轻易下笔。当他准备书写时,又犹豫是否应该继续。
- 去岁延陵骇心目,指摘形容写行记。
- 苏轼去年在延陵(今江苏常州)游览时,被那里的美景震撼,并写下了游记。这次他将再次游览三峡,并希望捕捉到最美的瞬间。
- 今年江夏袭见闻,掇拾绪馀循故事。
- 今年,他又有机会来到江夏(今湖北武汉),重温过去的旅行经历,并继续记录下所见所闻。
- 试以七言用檃括,庶几二妙相表里。
- 苏轼尝试以七言律诗的形式来表达他对三峡的感受,希望能够将两种不同的美(雄伟与秀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 或若洞户之谽谺,或若楼台之峻峙。
- 三峡的山水景色如同深邃的洞口(谽谺)、高大坚固的楼台(峻峙)。
- 或若香山之插炉,或若笔架之横几。
- 三峡的山水景色如同香山(即香积寺,位于四川成都)中的炉火、或者像笔架(一种文房四宝之一)上的笔架一般。
- 或遮护如重帘幕,或张展如大旗帜。
- 三峡的山水景色有时像是重重的帘幕,遮挡住了视线;有时则像展开的大旗,展现出壮丽的景象。
- 或戍削如城堞高,或森列如刀剑锐。
- 三峡的山川地貌有时像城墙一样高耸入云,有时则像锋利的刀剑,展现出坚韧的力量。
- 或若蕉叶之斜纹,或若莲花之叠起。
- 三峡的山水景色有时如同蕉叶的斜纹般曲折蜿蜒,有时则如同莲花那样层层叠起,展现出独特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