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相命,算人间、除了梅花无物。窥宋三年又不是,草草东邻凿壁。偃蹇风前,沉吟竹外,直待天骄雪。白家人至,一枝横出终杰。
寂寞小小疏篱,探花使断,知复何时发。北驿不来春又远,只向窗前埋灭。好在冰花,著些风筱,怎不清余发。补之去后,墨梅又有明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结合创作背景、思想情感等综合分析判断。此题为“赏析”类题目,要求学生先输出诗句,然后给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词语加上注释,在最后附上赏析。
“念奴娇·其六怪梅一株”“为北客载酒移寘盆中”,这是第一层。这一句点出诗人所栽梅花的来历和环境:由北地来者,携酒而植之盆中。“伟然”是写梅的姿态,写出了梅花的挺拔、高傲。
“岁寒相命,算人间、除了梅花无物”三句,写梅花与雪的交往。“岁月蹉跎,我与梅花相约;雪落人间,唯梅花不惧寒冷。世间万物,唯有梅花与雪花相依相伴。”
“窥宋三年又不是,草草东邻凿壁”二句,写梅的身世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怜惜之情。“窥宋”是说观察梅花,“草草东邻”指邻居家墙壁很矮。“又非”是说并非。这三句是说梅花生长在贫寒的邻居家中,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
“偃蹇风前,沉吟竹外,直待天骄雪”三句,进一步描绘梅花傲霜斗雪的形象。“偃蹇”,高扬的样子。“天骄雪”,即天降大雪。“吟咏之间,似有无穷意趣”,写出了梅花与雪的情深意重。
“白家人至,一枝横出终杰。”五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白家人”,指北宋名士林逋。林逋曾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自号和靖先生,世称“梅妻鹤子”。林逋死后,人们传说他葬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山上,山上有一片梅树林。“白家后人”来到盆中观赏梅花,看到梅花傲立枝头,便把梅花移植到盆里。“一枝横出终杰”,意思是梅花从盆中长出,枝干挺拔,傲视群芳。
“寂寞小小疏篱”,六句是写梅花被移植后的命运。“寂寞”,“孤独”;“疏篱”,篱笆稀疏。“探花使断”,梅花被冷落,无人赏识。“知复何时发”,何时能再次开放?
“北驿不来春又远,只向窗前埋灭”,七至八句,写梅花的命运。春天来了,北地来的客人却不再来访。“北驿不来春又远”,说明春已过完。“只向窗前埋灭”,只有把梅埋在窗前,寄托哀思。
最后两句:“好在冰花,著些风筱,怎不清余发。”九至十句,写梅花的清秀美丽,以及自己的感慨。“冰花”,指梅花的花苞,因花苞内含冰珠而呈白色,故称。“风筱”,指竹子,因为竹子经风一吹,就发出沙沙的声响。“怎不清余发”,梅花的清香,可以清醒人头脑,使人精神焕发。
【答案】
示例:
念奴娇·其六
怪梅一株,为北客载酒移寘盆中,伟然
岁寒相命,算人间、除了梅花无物。窥宋三年又不是,草草东邻凿壁。偃蹇风前,沉吟竹外,直待天骄雪。白家人至,一枝横出终杰。
寂寞小小疏篱,探花使断,知复何时发。北驿不来春又远,只向窗前埋灭。好在冰花,著些风筱,怎不清余发。补之去后,墨梅又有明月。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谪居黔州期间。当时作者年四十七岁。
词的上阕主要写梅树的品格和姿态。开头三句写梅树的形态:“怪梅一株,为北客载酒移寘盆中。”梅树是奇树,它长得高大伟岸,傲立雪中。“伟然”一词用得很恰当。“岁寒相命,算人间、除了梅花无物。”这里说的是梅树在冬天凌寒独放,成为寒冬中唯一的景物。“窥宋三年又不是”,宋指的是北宋时期,苏轼曾经过宋国,所以这里说经过三年又到了宋国。但宋国不是他久留之所,所以又说“草草东邻凿壁”。宋国有高人林逋隐居,东坡曾赋《和靖先生墓志铭》盛赞他爱梅、养鹤的雅致。苏轼曾梦见林逋前来拜访自己,并赠以诗曰:“故人玉笛临风调,为我殷勤唱一曲。”东坡曾说:“我死之后,必埋我于此。”因此东坡曾说:“草草东邻凿壁。”东坡曾言:“我生逢时不得意。”东坡一生坎坷多舛,但他始终不改初衷,他的这种坚贞执着的品质,正如这株傲立雪中的梅一样,令人钦佩。
下阕主要写梅树的境遇及东坡对梅花的怜惜和喜爱。“偃蹇风前,沉吟竹外,直待天骄雪”。这三句写的是梅花的形态:梅花高傲地伫立于寒风之中,仰头对着苍劲挺拔的竹子沉思默想,等待那漫天飞舞的大雪来临。梅花傲雪凌霜,不畏严寒,迎风傲立,面对狂风大雪依然坚韧不屈。这三句写的梅花的气节和性格:傲雪凌霜的梅花形象让人肃然起敬。“白家人至,一枝横出终杰。”三句写的则是梅花的命运:白家的人来了,把梅花移植到盆中,让它得以安身落户。
词的下半阕主要是表达对梅花的怜惜和喜爱之情。“寂寞小小疏篱”三句:梅花被移植后的命运如何呢?它被安置在一个狭窄的小院子里,被人冷落。“只向窗前埋灭”,只有把梅花掩埋起来,寄托哀思。“好在冰花”三句:“好”、“堪”、“怎”三个词都是赞美语。“冰花”是指梅花的花苞,因为它内含冰珠而显得洁白如玉。“着些风筱”就是让这些洁白如玉的冰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怎不清余发”,这里的“余”是指东坡自己。“冰花”、“风筱”都是美丽的事物,它们能使人的思绪飞扬,振奋精神。“怎不清余发”,则表明梅花的美好清新之气足以使东坡的精神振奋起来。“补之去后”,“补之”是苏辙的小名。苏辙字子由,是东坡的弟弟。东坡在《水龙吟》中曾写过这样的句子:当年我和你同登赤壁矶,你倚栏杆拍手笑江州司马。如今你已离去多年,我在江边独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东坡和子由是好朋友,他们共同度过了很多艰难险阻。东坡曾说:“子由去官居蜀,予问之曰:‘吾方欲求为比部郎中、知凤翔府而子亦欲往耶?’子由曰:‘然!’予曰:‘吾老矣,将以为后事之师。今方系狱,何暇谋此哉!’子由曰:‘不然也!吾方欲取诸外物以为乐耳;今子既不能与我为乐,则亦不能使我为乐也。’盖东坡与子由相互切磋、相互勉励,他们彼此之间的友谊十分深厚。东坡曾言:“我与君共披星月而行,沐风雨而立。”东坡和子由的这种真挚友谊是值得珍视的。“墨梅又有明月”。结尾三句写的是东坡对梅花的赞美之情:东坡曾在《书摩诘<照影帖>后》中说:“味摩诘‘照影图’之妙处,正与老夫十年间三过会稽,而此地不可与言’之意同。”东坡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吾尝作《墨梅图》,以示子由。子由和其诗云:‘江头千顷波涛阔,石壁高标削不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竹楼聊寄傲,不辞辛苦蔼西轩。”“墨梅又有明月”,说的就是东坡画的墨梅上有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