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复醒、行吟泽畔,焉能忍此终古。招魂过海枫林暝,招得魂归无处。朝又暮。但依旧,禁街人静冬冬鼓。画船沈雨。听欸乃渔歌,兴亡事远,咽咽未能句。君且住。
能歌吾不如汝。悠悠鼓枻而去。沧洲揽结芳成艾,唤作张三李五。羌自苦。更闲却,玉堂端帖多多许。无人自语。把画扇鸾边,香罗雪底,题作午年午。
【注释】
和中斋端午韵:即《和端午》词。
十五:指端午节,古代习俗为五日午时(即五月初一)举行祭龙活动。
招魂过海枫林暝:指屈原沉江后,渔夫们划船过江寻其尸,在岸上招魂祭奠。枫林指江边枫树林,傍晚天色昏暗。
禁街人静冬冬鼓:指禁街上的鼓声已停,行人稀少。
画船沈雨:形容船行在细雨中,如同一幅水墨画。沈,沉没。
欸乃:船工摇橹的声音。渔歌:渔民唱的歌。兴亡事远,咽咽未能句:往事如烟,令人感慨万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
君且住:请你暂且停下脚步,不要离去。
能歌吾不如汝:你唱歌的本领比我强。
悠悠鼓枻:悠闲地摇着船桨。
沧洲:泛指江湖。揽结:采摘。芳成艾:艾草采收完毕。
张三李五:泛指普通百姓。
羌自苦:可怜我太痛苦了。
玉堂端帖:指官衔。
无人自语:没有旁人陪伴,独自说话。
把画扇鸾边:指将画扇放在衣襟的旁边,以示珍视。
香罗雪底:指衣服上的香气与雪花一样洁白。
题作午年午:意为在衣服上写上“午”字,表示自己正在午时。
【赏析】
本词是一首描写端午节风俗、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
词的上片,先写端午风俗。屈原投江之后,当地人民为了悼念他,就划着船到江中寻找他的遗体,同时在江岸上招魂祭奠。词的下片则写端午风俗的由来。人们从江上来招屈原,又从江下去送屈原。他们驾着船,划动桨,唱着歌,一路顺风顺水。而屈原却永远留在江中,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种风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本词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描写端午节的民间风俗,反映了人民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词的上片先写端午风俗。屈原投江之后,当地人民为了悼念他,就划着船到江中寻找他的遗体,同时在江岸上招魂祭奠。这里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端午节的风俗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本词下片接着写端午风俗的由来。人们从江上来招屈原,又从江下去送屈原。他们驾着船,划动桨,唱着歌,一路顺风顺水。而屈原却永远留在江中,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种风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本词通过对端午节风俗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词中也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哀思之情,让人不禁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