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浩动,扫残暑、推上一轮圆魄。爱举眉山公旧话,与客泛舟赤壁。一自奎星,去朝帝所,叹洞箫声息。空馀二赋,至今凄动金石。
长记诗境平生,诗豪酒圣,亦自仙中谪。畴昔停桡追欢处,忍听邻人吹笛。董相林荒,贺公湖在,俯仰成陈迹。两翁已矣,年年孤负今夕。

【注释】

①方孚若:苏轼的号。②修坡公:苏东坡,人称东坡居士,故有修坡之说。③奎星:二十八宿之一,属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五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认为奎星主文运,因而以之为文人之星,故称科举考试为“点奎”。④二赋:《离骚》和《九歌》。⑤董相林:董嗣杲,明末清初画家,号石田,又号梅道人,浙江杭州人。⑥贺公: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大臣,晚年自号四明狂客。⑦陈迹:旧迹,遗迹。⑧两翁:指董嗣杲和贺知章。⑨今夕:今晚。⑩孤负今夕:辜负今宵良辰美景。

【译文】

七月十五夜月下观月,从前方孚若每在这一天泛舟赤壁与友人饮酒,说这是东坡学士的故事。天风浩动,扫去残暑,推上一轮圆月。喜欢提起眉山公旧话,与客人一起泛舟赤壁。一自从奎星去了朝廷后,叹洞箫声息已绝。空余二赋,至今凄动金石。

长记诗境平生中,诗豪酒圣,也是仙中谪仙。往日停船追欢处,忍听邻人吹笛。董嗣杲已经去世,贺知章也作古了。如今俯仰之间成陈迹。两人都已经不在了,年年孤负今宵。

【赏析】

此词是作者于公元1082年(元祐五年)中秋所作。词人追忆往昔与同僚在赤壁泛舟赏月的情景,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念奴娇 · 其七”是一首咏史词,写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82)八月中秋之夜。时作者任朝奉郎秘书省校书郎兼司谏,与苏辙同官于京师。

上片起三句写景:“七月望夕观月,昔方孚若每以是夕泛湖觞客,云修坡公故事。”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并说明这次观月是仿效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兄弟的名篇《黄州快哉亭记》中的“把酒谈古今”的遗俗而举行的。

“天风浩动,扫残暑、推上一轮圆魄”,三句写观月。“天风浩动”承“推上一轮圆魄”而来,意谓秋高气爽,天空万里无云,风势劲健,天光如洗。“残暑”、“残暑”“轮”字用得极工巧,残暑犹存之意毕出。“扫残暑”三字,化用了杜甫“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诗句,但杜诗是实景描写,此词则是虚景写来。这里将天上的明月比作扫残暑的天风,使明月显得更有生气,更光彩照人。

下阕写怀友。“爱举眉山公旧话,与客泛舟赤壁。”两句回忆当年与方孚若等人泛舟赤壁赏月的情景。“眉山公”是苏轼的号,“眉山”是苏轼的故乡眉山。“旧话”是苏轼当年在眉山所作的《赤壁赋》中所说的话,“与客泛舟赤壁”则是苏轼当年游赤壁时的旧事。“一自奎星,去朝帝所”两句写自己因触犯新法,被贬黄州,不再能像苏轼一样到赤壁游玩了。“叹洞箫声息”两句,从自己的感慨转入对方孚若的回忆。“洞箫声息”语本王褒《洞箫赋》:“余悲夫箫者,远志之所畜也,悲夫音者,哀心之所系也。”意思是箫音幽怨,足以触动人心。“叹洞箫声息”就是感叹过去与朋友相聚时的美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结尾四句写对方孚若的追忆:“长记诗境平生,诗豪酒圣,亦自仙中谪。畴昔停桡追欢处,忍听邻人吹笛。”“诗境”,指苏轼的诗歌创作成就;“诗豪”,指苏轼的诗歌创作才情;“亦自仙中谪”,即指苏轼曾自喻为仙人;“停桡”,即停船,泛指停舟;“畴昔”,指从前、以往;“邻人吹笛”,指在赤壁岸边的邻居听到歌声而吹奏笛子取乐,暗指自己不能与朋友相聚共饮而感到寂寞无聊。

此词通过追述往事和对方孚若的追忆,表达了对亡友的思念以及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感慨。全词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