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乐尤宜少。忆坡公、洞箫听罢,划然长啸。四海共知霜鬓满,莫问近来何妙。也不记、金莲曾照。老没太官糕酒分,把茱萸、便准登高了。齐得丧,等嘻笑。
集无韩子潮州表。数当时、南迁者众,北归人少。赤壁玉堂均一梦,此岂蛮烟能夭。与同叔、俱尝知道。谁问进贤冠底说,画出来、不似眉山帽。秋菊盏,献公釂。
【注释】
五用韵:这是作者的诗词创作。
重九:指农历九月九日,古代习俗在这天登高饮宴,以迎秋气。
坡公:即苏轼(苏东坡)。
和陶诗:苏轼与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相似,所以称其和陶诗为“和陶”。
其九篇:指苏轼所写的重九赋词。
行乐尤宜少:行乐应当适可而止。
霜鬓满:指年老发白,两鬓斑白。
莫问近来何妙:不要询问最近有什么妙处。
金莲:即金菊。
太官糕酒:指御用的糕点与美酒。
茱萸:一种植物,古人认为它有辟邪的作用。
齐得丧,等嘻笑:意思是不分得失、悲喜,同欢乐。
集无韩子潮州表:指没有《潮州韩文公庙碑》。
数当时、南迁者众,北归人少:指当时的文人学士大多南迁,北方的人很少。
赤壁玉堂均一梦:指苏轼被贬黄州后居住的赤壁和玉堂,都是梦境。
此岂蛮烟能夭:这怎么会是瘴气的天气能够使您英年早逝呢?
与同叔、俱尝知道:《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曾说:“吾虽不肖,知天命矣。”同叔,指弟弟苏辙。
谁问进贤冠底说:是谁说的,进贤冠底是什么?进贤冠是古代文臣戴的一种帽子,底是指帽子的底部。
画出来、不似眉山帽:画出来的不是苏轼的帽子,而是眉山(即四川眉山)的帽子。
秋菊盏,献公釂:用菊花做的酒杯来敬公。
【赏析】
本词是一首题画词,通过赞美苏轼的才华,表达了对苏轼的怀念之情。全词意境深远,语言流畅,富有哲理性。
首句“行乐尤宜少”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告诫人们要懂得珍惜时间和生命。接着“忆坡公、洞箫听罢”,回忆了与苏轼一起听洞箫的情景,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第二句“四海共知霜鬓满”,指出了苏轼年老的事实,同时表达了对苏轼的深深思念和敬意。
第三句“莫问近来何妙”,表明苏轼的生活虽然平淡无奇,但充满了智慧和内涵。这句也反映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理念,即不要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
第四句“也不记、金莲曾照”,回忆起了与苏轼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同时也表达了对苏轼的深深怀念。
第五句“老没太官糕酒分”,描述了苏轼晚年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对苏轼的深深怀念。这句话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既要享受当下,又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第六句“把茱萸、便准登高了”,提到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表达了对苏轼的深深怀念。
第七句“齐得丧,等嘻笑”,表示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这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
最后一句“秋菊盏、献公釂”,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苏轼的深深怀念。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题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