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本天性,至恩无比伦。
矧公之尊府,子舍公一身。
料从少小来,迨兹壮有室。
未尝越旬月,远去慈亲膝。
借问今何之,千里具行装。
答言为道艺,愤悱趋上庠。
有客前献言,惟道若大路。
驾子天神明,贤圣在举步。
幽堂列坟典,周孔以为师。
学成名亦遂,且不离庭闱。
答云子言善,在予非不知。
父母生我身,劬劳靡不为。
垂髫俾之学,外不与毫丝。
乃今有室家,儿女发已束。
分寸无所立,何以酬顾复。
如彼甲与乙,名高髦俊科。
又若丙与丁,禄位今嵯峨。
是皆予亲友,予独无所就。
是以不宁居,忙于贾求售。
昔者三千徒,负笈洙泗滨。
孟轲远游学,母老仍家贫。
尚违晨昏侍,以就德业新。
盖以慈爱心,惟期已成达。
男子四方志,安能恋房闼。
客前贺曰都,事固无必非。
子志乃如此,顾予安得知。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愈,题目为《送陈守仁入太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译文
- 父子是天生的情分,父母的恩情没有可比的。
- 况且您在朝廷中尊贵的地位,您的儿子只能舍弃您的身体。
- 料想从小时候到现在,您已经成家立业有了家庭。
- 不曾超过十天或一个月,远离亲爱的父母膝下。
- 借问你现在要去哪儿?去千里之外准备行装。
- 回答说是为了道艺,因为心中愤懑而追求学业。
- 有客人上前献言,唯有道义像大路一样。
- 驾着儿子上天神明,贤圣都在步行之中。
- 幽深的殿堂排列坟典,周孔就是他们的老师。
- 学习成名也顺利,但不会离开庭院门户。
- 答话的人称赞你的言辞好,我并非不知道。
- 父母生下我们身,辛勤劳苦从未停歇。
- 小的时候就被教育学问,对外绝不涉及毫厘丝发之事。
- 现在有了自己的家室,儿女的头发已经束起。
- 分寸之间没有立足之地,拿什么来回报照顾我们的双亲。
- 就像甲乙丙丁,名高才俊科考都通过。
- 又如丙丁戊己,官位显赫现在地位很高。
- 这些都是我的朋友亲戚,唯独我没有成就。
- 因此不安定地居住,忙于到处求售。
- 昔日三千学子,背着书箱到洙泗滨边求学。
- 孟子远游求学,母亲年老仍然家贫。
- 他仍然能早晚服侍母亲,以便完成自己的德行和学业。
- 用慈爱的心,只是希望他能成为有成就的人。
- 男子四方志向,怎能留恋家门呢?
- 客人面前祝贺说都好,事理本无必非。
- 您的意志如此坚定,却让我怎么能够理解。
注释
- 父子: 指父亲与子女之间的情感。
- 天性: 指自然生成的感情。
- 尊府: 指尊贵的家庭或家族,这里指陈守仁所在的家族。
- 子舍公一身: 指陈守仁牺牲自己以保全家族。
- 况: 表递进的关联词。
- 矧: 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
- 公之尊府: 指陈守仁所在的家族。
- 子舍公一身: 指陈守仁牺牲自己以保全家族。
- 垂髫: 指儿童,头发下垂的样子。
- 外不与毫丝: 意为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不参与,强调其专注于学问。
- 名高髦俊科: 指的是名声显赫,才能出众。
- 是皆予亲友: 这些都是我的亲朋好友。
- 安能恋房闼: 你怎么能留恋这个小门小户呢?
- 负笈: 背着书箱。
- 孟轲: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母老仍家贫: 母亲的年纪大了,家里依然贫穷。
- 德业: 德行和事业。
- 四方志: 意指胸怀远大的志向,不局限于一地。
- 安: 哪里;怎么;如何。
- 客前贺曰都: 客人面前祝贺说都好吧。
- 事固无必非: 事情本来没有一定是对的或者错的。这里指陈守仁的选择是正确的。
- 志: 意志或决心。
- 顾予安得知: 但是我又怎么能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