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山口云徘徊,居士道与山崔嵬。
清时肥遁古亦有,惊猿怨鹤今谁偕。
居士高卧白云堆,山门时为猿鹤开。
溪花野屮自春色,云芝石笋宁须栽。
软蒸抱石倾新醅,麋鹿惯我还无猜。
宁知玉署思贤切,御手调羹待客来。
【注释】
- 云门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为四明山支脉。2. 徘徊:指云雾缭绕。3. 居士:对隐士的称呼。4. 清时:指唐初。5. 惊猿怨鹤:语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说刘邦曾梦见自己被关在猿猴与鹤中间,于是释放了它们。后用以比喻政治上失意的人。
- 高卧:闲居。7. 石笋:一种形似剑锋的山石。8. 软蒸:用柔软的蒸饼或馒头。9. 麋鹿:两种野鹿。
【解析】
此诗是一首赠给隐居山林的云门居士的诗,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的敬慕之情。首联写山口云雾缭绕,云门居士道行高深;颔联写古往今来隐者众多,而云门居士却能高卧白云之中,不为世俗所累;颈联写山门常开,猿鹤常来,表现出居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尾联写云门居士生活安逸,不须栽培仙草,自有山泉美酒和麋鹿相随。全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描写隐居山林中的云门居士,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赏析】
此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给云门居士的诗。云门山位于浙江新昌县城西二十里,有云门寺,山上多怪松怪柏,风景幽胜。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游览云门山时所作。
诗一开头就描绘了“云门”两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意境。“云门山口云徘徊”,这一句是写诗人登山观景的感受。“徘徊”,即徜徉、流连之意。诗人登上山峰,远远望去,只见云雾缭绕,环绕着山口,久久不散。“徘徊”二字既写出了山口云雾的缭绕之状,又暗寓了诗人登临览胜的心情。
“云门居士道与山崔嵬”,这句紧承前句而来。“云门居士”是隐士的自称,“道与山崔嵬”则是指他的道行高深。这里,诗人将“云门居士”比作山一样高峻的道行,既赞美他超然物外的道行,又烘托出他与云门山的亲密关系。
“清时肥遁古亦有,惊猿怨鹤今谁偕。”第二句承接前句而来。这里,诗人借用古人“肥遁”的典故来赞扬云门居士的隐逸行为。据史载,西汉末年,天下大乱,许多读书人纷纷逃避战乱,其中有个叫严子陵的隐士,他看到刘秀(后来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很有作为,便决定归顺他。刘秀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特地召见他并请他出任谏议大夫。可是严子陵坚决推辞,最后只好隐居于富春江边的一座小山中。严子陵死后,人们把他埋葬在那里,并给他修建坟墓,还立碑纪念,称为“故汉谏议大夫严先生陵墓”。后人据此典故把归隐山林、避世无闻叫做“肥遁”。“惊猿怨鹤今谁偕”一句是说:在古代,像严子陵这样归隐的人很多,可是今天像云门居士这样的人却是少而又少了。“惊猿”“怨鹤”,语出《后汉书·马援传》,说东汉初年,隗嚣占据陇右一带,公孙述称帝于成都,派大将延岑攻取南郑(今陕西汉中)。汉光武帝刘秀率军征讨,兵至南郑城外,马援向光武帝推荐马武为副帅,光武帝说:“马援虽老,犹有虎威,可令督其军。”马援说,“臣尚能被甲上马,鹰击毛挚;若被甲持戟,乃堪仗御。”光武帝听了很不高兴。等到大军进发到天水郡界,遇到一群猛猿挡住去路,士兵们都害怕得不敢前进。这时,马援跃身而起,大声呼喊,那群猛猿听到马的吼声,就吓得四散逃窜,大军得以顺利地前进。“惊猿”“怨鹤”,就是形容这种情景。这里用来借喻那些隐居在山林中的隐士如今越来越少了。
“居士高卧白云堆,山门时为猿鹤开。”“高卧”指云门居士隐居生活悠闲自得。“白云堆”,指连绵不断的白云堆积在一起的景象。“山门”,指的是寺庙的门。云门和尚居住的地方周围都是连绵不断的白云,所以诗人说他高卧于白云之上。“山门时为猿鹤开”,意思是说每当云门和尚外出时,山门就为猿鹤打开。这两句是对云门居士隐居生活的进一步描绘。
“溪花野屮自春色,云芝石笋宁须栽。”这两句是说:山中溪边的花野草里的春色是那么鲜艳可爱,至于那生长在岩石上的灵芝和竹节似的石笋,也不需要人工栽种。这是对自然美景的具体描绘。诗人在描绘云门山景色的同时,也在赞美隐士的生活情趣。
从整篇诗来看,云门居士的隐居生活是多么惬意啊!诗人通过对云门居士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退隐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