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墨衰周亦既微,仙昙变夏用戎夷。
回澜岂直万人敌,断简传将百世师。
脱落间亡乌鲗墨,蠹残宁免白鱼辞。
校雠歆向君无愧,聊以新诗当一瓻。
【注释】
孙元式:即苏轼,字子瞻。本韩文:指《新唐书》中的《韩愈传》。杨(阳)、墨:指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衰:衰退。周:这里指战国末期。既:已经。微:衰落。仙昙(shàn):传说中的神物。变:指变化。夏:指战国后期的秦国。戎夷:指秦国的少数民族。回澜:指大江巨浪。岂直:不仅。万人敌:指有万夫不当之勇。断简:指古代书籍残损残缺的文字。传将:指传诵、流传。百世师:指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脱落:指文字残缺。间亡:偶然失落。乌鲗(wěi)墨:指文字残缺。蠹残:指书籍被虫蛀。宁免:岂能避免。白鱼辞(yī):指《尚书·顾命》:“白鱼入于王舟中。”后来多用作帝王去世的典故。歆(xīn):喜爱,倾心。向(xiànggōng):通“享”,祭祀。君无愧:指自己不负先人的期望和后人对《新唐书》的期待。聊以:姑且。当一瓻(zǐ):指姑且用来代替酒器盛酒。
【赏析】
此诗是诗人为好友苏辙所作的祭文,作于宋神宗元祐三年(1088)春。当时,苏轼因反对司马光等人推行的新法,受到司马光等政治集团的打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于是借写祭文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首联从历史发展着眼,指出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兴起,导致了“衰周”的衰落;又指出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军虽然一度动摇了秦朝统治,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由“衰周”说到“仙昙变夏”,再联系到秦末农民战争的失败。这一联是全诗的开头,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颔联两句紧承上句,指出在南北两方都有英雄豪杰出现:南方出现了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北方则出现了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两句之间又是转折关系,由“衰周”说到“变夏”,再联系到农民起义军的胜利。
颈联两句又回到现实,指出即使是像“万人敌”那样的英勇之士,也难免遭受不幸;即便是像“断简”之类的古籍,也会因为被虫蛀而失其本来面目。两句之间也是因果关联,由“变夏”说到“衰周”,再联系到农民起义军遭到镇压。
尾联两句又回到了作者自身,指出尽管自己在政治上屡遭打击,但仍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姑且用这篇祭文来替代酒器盛酒。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表达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坚定信念。
整首诗构思巧妙,脉络贯通,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抒情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