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光景速奔车,且趁良辰会压沙。
藏火未须传蜡烛,感时空自把梨花。
笙歌不作芳菲主,风雅终成冷淡家。
归路复疑霄汉上,御波舟稳衬云霞。

【注】压沙寺:位于今四川雅安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祖居。

壬子:唐天宝九年(750),杜甫时年二十四岁。

“一春光景速奔车,且趁良辰会压沙”:春天的时光如同飞驰的马车,趁着美好的时光来到压沙寺。

“藏火未须传蜡烛,感时空自把梨花”:不用点蜡烛来避邪,因为时间流转自有它的节奏,就像用梨花来表达对时光的感慨。

“笙歌不作芳菲主,风雅终成冷淡家”:笙歌不会成为宴会中的主角,因为风雅最终成为了一种冷清的家风。

“归路复疑霄汉上,御波舟稳衬云霞”:回家的路上仿佛在天空中飞翔,平稳的船身与云霞相映成趣。

赏析:

这首七律诗是作者游览压沙寺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首句“一春光景速奔车,且趁良辰会压沙”,描绘了春天的时光如同飞驰的马车,让人感到时光的快速流逝。诗人选择在这样的时刻,来到压沙寺,想要抓住这一刻的美好时光。

次句“藏火未须传蜡烛,感时空自把梨花”,诗人通过蜡烛和梨花这两个象征性的物品,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蜡烛象征着光明和温暖,而梨花则代表着生命和美好。诗人用这两种物品来形容时间,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短暂。

接下来的两句“笙歌不作芳菲主,风雅终成冷淡家”,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笙歌原本是宴会中的娱乐节目,但在这里却无法成为主角,说明生活中的乐趣已经被时间所消磨。风雅则代表着高雅的文化和艺术,但在这里却成为了一种淡漠的家族文化,表明文化和艺术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最后两句“归路复疑霄汉上,御波舟稳衬云霞”,则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表达。归途仿佛在天上飞翔,而平稳的船只与云霞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乡生活的眷恋和怀念。

整首诗以诗人的视角展开,通过对时间和文化的反思,表达了他对生活变迁的思考和感慨。同时,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现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