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天竺峰,耸若在天上。
峰前溪万仞,激石吼寒浪。
堂中老比丘,碧眼照林莽。
徜徉君屡游,局趣我思往。
此行何所求,岂欲除二障。
闻呼试回头,未可踏折杖。
茅檐燕寂地,山气日夜爽。
不斩凌霄藤,君归藤自长。
【解析】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吾闻天竺峰,耸若在天上”起兴,写仙岩的雄奇壮丽,突出董彦速游仙岩的目的。接下来,“峰前溪万仞,激石吼寒浪”,写仙岩之景。“堂中老比丘,碧眼照林莽”,描写董彦速游仙岩所见所闻,进一步表现仙岩之胜。然后,诗人以“徜徉君屡游,局趣我思往”作结,表达对董彦速游仙岩的祝愿,也暗寓自己希望与董彦速结交之情。
【答案】
译文:
我听说天竺峰,像矗立在天空上。
峰前溪水万仞深,冲刷着巨石发出怒吼声。
堂中一位白发苍苍的比丘尼,她那碧蓝的眼睛照遍了丛林莽野。
你频频来游此仙境,我也常想追随你去。
此行你究竟想做什么,是不是想去除掉什么障碍?
听到呼唤回头望,不能去踏折你的木杖。
茅屋的檐下燕子寂静地飞过,山中的雾气日夜清新爽朗。
不要砍断凌霄藤,你回来后藤蔓自然生长。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赠给友人董僧慧的。当时董僧慧正在游览名山仙岩,李白得知后,特赋此诗以赠。全诗四句,每句七字,一气呵成,意境优美,语言明快。
首句“吾闻天竺峰”,点出仙岩所在之地。天竺,即印度,古代印度的音译,这里指中国佛教传入印度以后在印度形成的佛教中心。传说释迦牟尼佛曾于天竺灵鹫山说法。而灵鹫山则成为佛门圣地,所以人们把佛寺称为天竺寺或灵鹫寺。“耸若在天上”,意思是仙岩高耸入云,宛如天界一样。
第二句“峰前溪万仞”,“万仞”指极高的悬崖峭壁。这句的意思是说,仙岩前面有一道深不见底的瀑布,从万仞高山直泻下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激石吼寒浪”,形容瀑布的奔腾咆哮声势浩大,气势恢宏。
第三、四两句“堂中老比丘……君归藤自长”,是写董僧慧游览仙岩所见所闻的情景。“堂中老比丘”一句,用典,指佛教寺院。因为佛寺中住持僧人为比丘,所以称其为“比丘”。又因比丘尼亦称“尼姑”,所以这里说“尼”字。“碧眼照林莽”,指比丘尼碧眼如翠,目光炯炯。这两句写董僧慧看到的是佛寺中一位年轻的比丘尼,她目光炯炯,神态恬静,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接着诗人又写道:“徜徉君屡游,局趣我思往。”意思是说你多次来游此山,我也常常想念你。这两句写出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五、六两句“此行何所求,岂欲除二障”,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话。“何所求”指此行目的是什么。“除二障”指解除心中的烦恼和忧虑。这是诗人对董僧慧的安慰。“闻呼试回头,未可踏折杖。”意思是说,听到召唤应该回头,不要踩断了我的拐杖,以免我摔伤。这是诗人对董僧慧的关切。“燕寂地”,即安静的意思,燕是燕子,寂是静的意思,这里指幽静的环境。“山气日夜爽”,指山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宜人。“不斩凌霄藤”,意谓不要砍掉那些藤蔓缠绕的大树,这些大树可以挡住风雨,供人休息乘凉。“君归藤自长”,意思是说,你回到家乡后,这些藤蔓会自行生长。这是诗人对董僧慧的祝愿。
整首诗歌写得流畅明快,语言生动形象,意境深远优美,富有哲理,充分体现了李白诗风的豪放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