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夏苦执热,开轩除郁蒸。
檐前鸟雀喧,朝旭上朱甍。
席间裁函丈,诗书浩纵横。
盘礴环堵间,幽独怀友生。
古人在黄卷,千载使我倾。
出门窥物变,草木各鲜荣。
青青墙东竹,见汝忽眼明。
爱玩不能忘,移根傍轩楹。
俯仰与竹俱,定交见深情。
不是无朋友,此君冰玉清。
风吹万籁响,寒梢韵竽笙。
我独哦其间,诗作秋虫鸣。
琅玕亦有实,期汝向秋成。
凤凰何时来,翙翙翔我庭。
【诗句释义】
畏夏苦执热,开轩除郁蒸。
檐前鸟雀喧,朝旭上朱甍。
席间裁函丈,诗书浩纵横。
盘礴环堵间,幽独怀友生。
古人在黄卷,千载使我倾。
出门窥物变,草木各鲜荣。
青青墙东竹,见汝忽眼明。
爱玩不能忘,移根傍轩楹。
俯仰与竹俱,定交见深情。
不是无朋友,此君冰玉清。
风吹万籁响,寒梢韵竽笙。
我独哦其间,诗作秋虫鸣。
琅玕亦有实,期汝向秋成。
凤凰何时来,翙翙翔我庭。
【译文】
畏夏天的炎热,打开窗户驱赶暑气。
屋檐前鸟儿叽叽喳喳,晨光照耀着屋檐的红色屋脊。
坐在席子上裁制一尺长的函,诗和书铺满了屋子。
徘徊在四壁之间,心中充满了孤独,怀念那些朋友。
古人都在黄卷中生活,千年过去,让我为之倾倒。
走出门外观看万物的变化,草木都显得格外鲜活。
墙角那棵青青的竹子,看到你忽然眼睛明亮。
喜欢它无法忘记,把它移植到窗前的柱子旁。
抬头低头与竹子相伴,定会结下深厚的情意。
不是没有朋友,你就像这高洁的竹子一样清纯。
风吹动万籁声音响起,寒梢发出如竽笙一样的声响。
我独自吟唱着,像是秋天的虫鸣。
你也有真实的果实,希望你能像秋天的果子一样成熟。
凤凰什么时候会飞来这里,轻轻飞舞在我的庭院里。
【赏析】
《竹友轩》是明代诗人王稚登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夏日炎炎时打开轩门驱赶暑气的惬意,以及欣赏自然美景时的愉悦心情。通过写自己与竹子、鸟雀等的相处和交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及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畏夏苦执热,开轩除郁蒸”描述了夏日炎炎时打开轩门驱赶暑气的惬意。这里的“畏夏”指的是畏惧夏季的酷热,而“苦执热”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适与烦躁。然而,当推开轩门的那一刻,“除郁蒸”的清凉感便瞬间涌上心头,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股清新的空气所驱散。
诗人继续描绘了夏日清晨的美好景象。“檐前鸟雀喧,朝旭上朱甍”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夏日清晨鸟雀欢歌的景象。朝霞映照在屋檐上,给整个空间增添了几分温馨与生机。同时,这两句也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关系,他不仅享受着自然的美,也愿意与大自然共度时光。
第三联“席间裁函丈,诗书浩纵横”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家中的生活场景。在这里,诗人不仅品茗赏景,还沉浸在诗歌和书卷的海洋中。这一部分充分展示了诗人高雅的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四联“盘礴环堵间,幽独怀友生”则转入了对友情的表达。诗人独自一人徘徊在四周环顾的空间中,心中充满了孤独感。然而正是这份孤独感让他更加怀念那些逝去的朋友。这一情感转折既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又增强了作品的情感深度。
第五联“古人在黄卷,千载使我倾”则转向了对古人的赞美。这里提到了古人都在黄卷中生活,千年过去,让人为之倾倒。这不仅赞美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奋,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前辈的敬仰之情。
第六联“出门窥物变,草木各鲜荣”继续描绘了外出观察时的感受。诗人走出家门,观察周围的一切变化。这里的“出门”既指离开自己的居所,也暗示了对外界的好奇和探索。而“物变”则表达了世间万物都在不断演变之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第七联“青青墙东竹,见汝忽眼明”则是对特定景物的描写。诗人看到了墙角那棵青青的竹子,它似乎给他带来了一丝清新的感觉。这句诗不仅描绘了竹林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感激之情。
第八联“爱玩不能忘,移根傍轩楹”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竹子的情感联系。他喜爱并留恋这棵竹子,甚至决定将其移植到自己居所的柱子旁。这种情感转变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依恋,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九联“俯仰与竹俱,定交见深情”则从更高的角度来描述与竹子的关系。诗人与竹子一同俯仰,彼此之间的情谊深厚且真挚。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第十联“不是无朋友,此君冰玉清”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他认为朋友就像这高洁的竹子一样清纯无暇,值得珍惜。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第十一联“风吹万籁响,寒梢韵竽笙”则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这里的风声、树叶的声音以及竽笙声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能力,也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
最后两联“我独哦其间,诗作秋虫鸣”和“琅玕亦有实,期汝向秋成”则以自我感受为主。诗人独自在书房里吟唱着诗歌,如同秋日里的虫鸣一般悠扬动听。他感叹自然界中的琅玕(一种珍贵的树木)也有着实实在在的果实,希望它能像秋天的果子一样成熟收获。这里的“诗作秋虫鸣”既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也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