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送月九霄宽,无赖浮云告亦顽。
本自无私长委照,不应有碍似偏悭。
苍生望治东山隐,四海倾风钓濑闲。
潜复虽深终是昭,停觞且待夜深还。
【注释】
月意偃蹇:月亮的光影曲折,有如人意。偃蹇:曲折、不直的样子。
微明:微弱的光亮。须臾复晦:片刻间又昏暗起来。
瞻叔兄:指诗人的朋友张先(字子野)。瞻:敬仰。叔兄:对年长者的称呼。
次其韵:即依其原韵作诗。次:依从。
【译文】
八月十五夜晚,月光皎洁,本无阻碍。然而浮云却阻挡了它,使它弯曲,不能自由自在地发光。
本来天上没有私心,却总是被浮云遮蔽着。月亮不应该受到阻拦,就像一个人不该吝啬一样。
百姓们盼望朝廷治理天下,但隐居东山的贤人却无动于衷;四海之内都向钓鱼的人学习,希望他成为他们的榜样。
潜夫在地下虽然很深,但他终究是要出来的,月亮也是这样。我停下酒杯,等到了夜深再回去。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友人张先(子野)而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公元1044年(宋仁宗天圣六年),以荫补官,累迁太常博士,兼国史馆编修、权知开封府。公元1058年(英宗治平元年),拜集贤校理、通判杭州,改知湖州,徙南京。公元1063年(神宗熙宁二年),出为两浙路提举,召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72年(元丰五年)卒。著有《张子野词》。
苏轼写此诗时,正因“乌台诗案”而受牵连。公元1094年(元丰七年),他被谪黄州,生活困窘。公元1096年(元祐元年),又被贬到岭南,次年又转海南岛。此时,他虽已年近五旬,但仍怀有壮志,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七律。
此诗首联写中秋之夜,月色明朗,照遍大地。颔联写月亮被浮云所遮,不能普照万物,暗喻当时政治黑暗,忠臣良将被排挤、打击。颈联写百姓渴望得到朝廷的治理。尾联写自己虽身处黑暗之中,但终将出来,正如月之有圆有缺,人生亦有起落。
整首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之情以及自己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