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引征衣堕古诚,手披榛棘上前京。
侍郎山下寻仙李,柱史亭前记老程。
蜑雨蛮风鸢外落,洞云溪月雁边明。
惊心忽忽未全稳,似听於菟谷啸声。
【注释】
樊武仲:樊光,字武仲,汉时人。
征衣:指官服。古诚:古代的诚意。
榛棘:草木丛生的样子。
侍郎山:山名,在今陕西宝鸡市南。
仙李:指仙人种的李树。
柱史亭:即柱下史之亭。柱下史是周代掌管天文历法、占卜和礼仪的官员,后泛指掌典册、记录文字的人。
蛮风:指岭南一带的风土。
鸢外落:形容风筝飞得很高。
洞云:山洞中云雾。
雁边明:指雁过天边的光景。
於菟(wūtú)谷:一种野兽。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辞官归田之后,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涯的怀念以及回归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全诗以“致政见贻”为题,抒发了作者辞官归田的感慨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风引征衣堕古诚,手披榛棘上前京。
第一句描绘了作者穿着官服,随风飘动的景象。第二句则表达了他在回到京城前,手挽着荆棘前行的情景。这两句话共同勾勒出了一幅作者告别官场、重返家园的画面。
- 侍郎山下寻仙李,柱史亭前记老程。
第三句中的“侍郎山下”指的是作者曾经任职的地方。第四句则是说在柱下史之亭前,他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和岁月。这句话既体现了作者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也表达了他对过去的留恋之情。
- 蜑雨蛮风鸢外落,洞云溪月雁边明。
第五句中的“蜑雨蛮风”指的是岭南一带的风土。这里的“鸢外落”形容风筝飞得很高。第六句则描绘了洞云溪月的美景,月光下的溪水和月亮相映成趣。这句话既展现了岭南的自然风光,又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惊心忽忽未全稳,似听於菟谷啸声。
最后一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作者在归隐田园后,内心仍然充满了不安和忧虑。这种不安和忧虑可能源于他对世事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努力保持冷静,试图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来寻求内心的平静。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辞官归田的场景和内心的感受,展现了他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