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荆入蜀路险绝,墨猿声中胆欲折。万州江头舍舟楫,又趣担簦穷岌嶪。
危磴连云如积铁,乱石砭足十九跌。仆夫流汗马吐舌,遥望盘龙拄天胁。
悬瀑落岩喷霏屑,中间有亭曰飞雪。十里阴风寒入发,人言此地无六月。
火云射地人不暍,谁知利欲所熏灼。以身试险车结辙,伐性焚和火如烈。
试于此亭解羁绁,呼取大斗酌甘洁,一饮令君消内热。

【译文】

从荆州到蜀地的道路十分险峻,我听到那猿声便胆战心惊。在万州江头停舟登岸,又急忙赶路背着行囊,攀上崎岖险要的山路。

山路上危石堆积如铁,乱石横生脚底跌宕。仆人流汗马口吐舌,远远望去盘龙般的栈道高悬。

飞瀑从岩石上直泻而下,中间有一座亭子叫做飞雪。十里阴风凛冽入骨寒,当地人说此地无夏天。

烈日烤炙大地使人不热,谁知道利欲熏心是祸患。以身试险车辙深陷,伐性焚和火势猛烈。

在这里解下羁绊解开束缚,举起大杯喝些美酒清甜,一饮而尽可以消除内热。

【注释】

自荆:由荆州出发。

入蜀:进入蜀地。

墨猿:指猴子。猿,同“猿”。

胆欲折:指恐惧到了极点。

万州江头:万县县城位于长江边,即今天的重庆市万州区。舍舟楫:舍弃渡船。楫,划船用的工具。

担簦(beng):背着行囊。

岌嶪(jī zhē):形容山路险峻、陡峭。岌,高峻的样子。

危磴(dèng):险陡的台阶,这里指山路。连云:连接天际。积铁:堆积的铁片,喻山石陡峭。

十九跌:形容山路险峻曲折。

仆夫:随行的仆人。流汗口吐舌:因山路艰难而感到害怕,以致流汗、吐舌。

盘龙:形容山峰高耸,像一条盘绕的巨龙。拄天胁:支撑天空。比喻险峻。

悬瀑:瀑布悬挂在高处。落岩:从高处落下的岩石。喷霏屑:飞溅的水珠。霏,细雨或水花;屑,碎粒。

中:指山上。间有亭:山间有座亭子。

内热:指心中烦闷、郁积的怒火。

结辙:车轮陷入道路,比喻困难重重。

伐性:毁伤本性。焚和:焚烧草木。

试于此亭:试在这座亭子下试一试吧。

一饮令君消内热:喝一口酒让你心中的怒火消散,这里的内热指的是愤怒。

【赏析】

《飞雪亭》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所作。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八句,每句五字,韵脚统一,平仄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悦耳,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写诗人由荆州出发进入蜀地时的心境。荆州是今湖北江陵县一带,属荆州管辖,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暖,物产丰富,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地方。作者离开家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地区,自然会感到有些不安、忧虑,因此首联就开门见山地写出了这种心情。”自荆”二字表明这是由他乡回乡时的心情,”入蜀”二字表明他此时是在旅途之中。”自荆入蜀”四字概括了他当时的全部行程。”路险绝”三字则描绘了他所经过的路线的艰险程度,也暗示了他的此行充满了艰难困苦。”墨猿声中”一句,既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紧张,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颔联是描写路途中的景色。”万州江头”四字交代了地点,万州城位于长江边,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市万州区,这一带江面宽阔,水流湍急,两岸峭壁峥嵘,形势险恶。由于江水的冲刷,岸边的巨石被冲击得滚圆滚圆的,形成了一道道奇形怪状的台阶,这就是所谓的”危磴”。这一句中还隐含着一种对人生坎坷的感慨。”又趣”二字表现出他对前途充满信心,”担簦穷岌嶪”则写出了他不畏艰险的精神面貌。

颈联是写登山途中的景色与感受。”危磴连云”写山路的险峻,”乱石砭足”写山路的崎岖难走,”十九跌”则是对山路险峻程度的形象化描写。”仆夫流汗马吐舌”写出了仆人们的艰难困苦,而他们的表情更是让人心疼,他们看到前方的盘龙般险峰不禁张口结舌,不敢前进。”遥望盘龙拄天胁”是对山路险峻的进一步烘托与渲染,更显出了山路的险峻。

尾联是写他在山顶上的所见所感。”悬瀑落岩喷霏屑”写出了飞瀑的壮丽景观,而”中间有亭曰飞雪”则点明了他的目的地——飞雪亭。”十里阴风寒入发”写出了他站在高山之巅感受到的刺骨寒冷,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人言此地无六月”是说这里冬天比别的地方还要冷,而他却偏偏来到这里避暑,可见他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来到这里的。”火云射地人不暍”则是对山顶气温极高、阳光炙烤大地景象的生动描绘。而”谁知利欲所熏灼”一句则是他内心痛苦的写照,他虽然身处险境,但却无法摆脱名利的诱惑。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但最终却因为利欲熏心而走上了绝路。这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