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梅与玉溪梅,溪上山根岁岁开。
归到乡关须领略,相逢官路且裴徊。
无非共醉穷冬景,其奈他吟处士来。
篱落园林浮动处,定应回首我尘埃。
【注释】
孤山:在杭州西湖的南面。梅与玉溪梅:诗人把孤山的梅花和玉溪(在今四川雅安)的梅花相比,说孤山的梅花更胜一筹。溪上:指西湖上。官路:官道,即仕途。裴回:徘徊不进。穷冬:冬天。其奈:奈何。篱落:指篱笆围成的园地。浮动:飘浮。尘埃:尘土,这里形容自己的贫贱地位。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当时作者刚从地方官任上卸任回到家乡杭州。这首诗是诗人对杭州自然风光的赞美,同时也是对自己宦海沉浮、人生际遇的一种感慨。全诗共四联八句,每句七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后相映成趣。
“石尉归杭”首联开门见山点明题意,以孤山之梅自比玉溪之梅;颔联两句写自己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感;颈联两句写自己对官场前途的思考;尾联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之情。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
第一联“石尉归杭”,点出诗人的身份——石太守的幕僚,又点出了诗人的籍贯——杭州。“孤山梅与玉溪梅”,用“梅”来比喻自己,既突出了诗人的才华,又表明了他的清高品格;“溪上山根岁岁开”,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在官场上的孤独与寂寞。这两句诗既写景又写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的高洁品质和淡泊情怀。
第二联“归到乡关须领略,相逢官路且裴徊。”诗人回到了家乡,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对故乡的自然风光充满了向往;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仕途前程却感到迷茫。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复杂情感,又反映了他的无奈与挣扎。
第三联“无非共醉穷冬景,其奈他吟处士来。”诗人回到家乡后,常常与朋友一起饮酒赏雪,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当他看到那些吟咏山水田园诗的文人骚客时,他又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失落与惆怅。这两句诗既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又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反感。
第四联“篱落园林浮动处,定应回首我尘埃。”诗人站在高处俯瞰整个村庄,只见那些篱笆围成的庭院、园林在风中摇曳不定,仿佛在诉说着他的身世。而诗人本人,则如同被尘埃裹挟的一颗小石头,微不足道却又无法摆脱。这两句诗既描绘了诗人的生活场景,又表现了他对自己命运的认识。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愤懑。
这首诗以孤山的梅花为引子,通过描绘诗人回到家乡后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反感。诗中的“石尉”、“玉溪”等词语,既表现了诗人的身份和籍贯,又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而“孤山”、“溪上山根”、“穷冬”、“裴徊”、“共醉”、“尘埃”等词语,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的生活场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