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所交友,岂曰不数人。
但恐莫我知,可疏不可亲。
人如李仲元,人如郑子真。
相望无百里,犹得奉清尘。
【注释】次韵:即和诗,应和别人的诗。昌甫:苏轼的字,此处代指其弟苏辙。施仲益:苏轼的朋友。斯远:苏轼的朋友。李仲元:李公麟,北宋画家。郑子真:郑谷,唐代诗人。百里:形容距离不远。清尘:指人的美名。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赠别友人施仲益时作。全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他才华的认可与赞美。
首联“平生所交友,岂曰不数人”。诗人回忆自己一生之中交结的好友众多,并不是没有朋友,只是他并不以数量来衡量友情。这里的“数”可以理解为多,但也可以理解为质。因此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认为诗人一生有众多的好友,另一种是认为这些好友的品质都是上等的,值得珍惜。
颔联“但恐莫我知,可疏不可亲。”诗人感叹自己虽然有很多好友,但是真正的知心朋友并不多,他害怕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在茫茫人海中,无法得到知己的理解和支持。这里的“疏”可以理解为疏远、淡漠,也可以理解为疏离、疏远。因此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认为诗人希望与知己保持一定的距离,另一种是认为诗人希望能够得到知己的亲近和支持。
颈联“人如李仲元,人如郑子真。”诗人通过比较两个人物,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期望。他认为朋友应该如同李公麟一样有才华,有学识,能够给予自己指导和帮助;也如同郑谷一样有品德,有节操,能够与自己共同进退。这里的“李仲元”和“郑子真”都是古代著名的文人。
尾联“相望无百里,犹得奉清尘。”诗人表达了对朋友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他虽然与朋友相望的距离不远,但是却能够得到朋友的美名和智慧,这是多么难得的事啊。这里的“清尘”指的是美名和智慧的传播,而“相望无百里”则表示即使相隔不远,也能够得到这份美名和智慧。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对朋友的赞美和怀念,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期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让人敬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