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之水兮源远远,溪翁何在兮源不见。昔之隐于此地兮自无怨,后世之人兮因兹亭以缱绻。
【注释】
潜山:在今安徽省寿县西南。溪翁亭:在潜山,相传为南齐隐士陶渊明隐居时所筑。元默:即沈约,字休文。书来:来信。作溪翁亭成且索诗:沈约写了四首诗寄给陶渊明的侄子陶弘景(456—507),要他刻了溪翁亭的石碑。溪翁:指陶渊明。溪翁亭:即陶公亭。成且索诗:完成刻碑之事。因:因缘,原因。吟咏:作诗。因兹:因此。缱绻:依恋不舍。
【赏析】
陶公亭,在今安徽潜山县西南。据《南史·陶渊明传》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陶渊明曾隐居于此。公元527年,诗人的侄子陶弘景将此亭重修,并作《与子俨等疏》,叙述其父遗愿,“先师圣人,以陶冶自乐,今之斯亭,盖用休琏。”从此,陶潜、陶渊明便成了亭名,而亭也成了陶渊明的象征。
沈约在《宋书·隐逸传》中称赞说:“先生居此,无复事人世矣。”后人为了纪念陶渊明和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在亭上刻下了“溪翁”二字,并在溪流旁建一亭取名为“溪翁亭”。陶渊明的诗文,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他的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诗由四首五律组成,每首五句,共二十句,内容上前后连贯,形式上前后相呼应。第一首写溪翁亭建成,有人请陶渊明吟诗作记,第二首写陶渊明对溪翁亭建成的反应;第三首写溪翁亭建成后,有人请他吟诗,第四首写陶渊明对此事的反应。
第一首起二句总承前意,说明溪翁亭建成的消息传到了他的手中。中间两句,从侧面烘托出溪翁亭的宏伟壮丽。末二句点题,表明自己虽已归隐,但心仍系于世俗之人,他们却因溪翁亭而恋恋不舍。
第二首承接第一首,说明溪翁亭建成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他的耳中。这四句诗主要写溪翁亭建成之后的情况,其中又可以分为两层意思:一是溪翁亭建成之后,陶渊明是否到过这里?二是他是否应友人之请,吟咏溪翁亭。后一句中的“因兹”,就是前面所说的“因缘”。
第三首承接第二首,说明溪翁亭建成之后,陶渊明是否应友人之请,吟咏溪翁亭。这四句诗主要写友人请他吟咏溪翁亭的事,同时也暗含着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赞颂。
第四首承接第三首,说明陶渊明是否应友人之请,吟咏溪翁亭。这四句诗主要写溪翁亭建成之后的情况,其中又可以分为两层意思:一是溪翁亭建成之后,陶渊明是否应友人之请,吟咏溪翁亭?二是他是否应友人之请,吟咏溪翁亭,并吟咏得怎么样?这四句诗既回答了前面的问题,又引出了后面的问题。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首五律,但是层次分明,前后照应。第一首总承前意,说明溪翁亭建成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人们的种种反应;第二首具体写溪翁亭建成之后的情况;第三首具体写友人请他吟咏溪翁亭的事;第四首具体写他是否应友人之请,吟咏溪翁亭,并吟咏的结果如何。全诗结构严密,层次井然,前后照应,脉络清晰,充分显示了沈约的艺术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