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俗华风事事违,矫情随物动非宜。
腥膻肴膳尝皆遍,繁促声音听自悲。
沙昧目看朱似碧,火熏衣染素成缁。
退之南食犹成咏,若到穷荒更费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全诗如下:
夷俗华风事事违,矫情随物动非宜。
腥膻肴膳尝皆遍,繁促声音听自悲。
沙昧目看朱似碧,火熏衣染素成缁。
退之南食犹成咏,若到穷荒更费辞。
逐句解释如下:
夷俗华风事事违,矫情随物动非宜。
夷俗华风事事违,矫情随物动非宜。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异国他乡,我试图模仿当地的习俗和风情,但总是显得不合时宜,矫揉造作。这里的“夷俗”指的是异邦的风俗,“华风”则是指中原的文化。张祜作为一位文人,来到异国他乡,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他试图通过模仿来融入当地的生活。然而,他的努力往往事与愿违,他的行为显得过于刻意,不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因此被当地人视为“矫情”,即过分夸张或不自然的表现。这种情境下的情感体验,使得诗歌充满了一种无奈和辛酸,也反映了张祜对于异国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内心矛盾。
腥膻肴膳尝皆遍,繁促声音听自悲。
腥膻肴膳尝皆遍,繁促声音听自悲。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在海外品尝过的各种食物和听到的声音。这些食物可能包括各种肉类、海鲜等带有腥味或膻味的食物,而他所听到的声音可能是嘈杂喧嚣或是急促快速的音乐等。这些感官上的体验让作者感到悲伤和失落,仿佛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无法适应那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对异国生活的不适应和内心的孤独感,使得诗歌充满了忧郁和哀伤的情绪。
沙昧目看朱似碧,火熏衣染素成缁。
沙昧目看朱似碧,火熏衣染素成缁。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异国他乡色彩的感受。在沙漠中,原本明亮的红色沙子变得灰暗无光,就像被火烟熏烤过的衣物一样,呈现出一种深沉的黑色。这种对比使得作者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无助,仿佛自己的肤色变得黯淡无光。这种对色彩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活变迁的无奈感慨,使得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性的思考。
退之南食犹成咏,若到穷荒更费辞。
退之南食犹成咏,若到穷荒更费辞。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南方食物的赞美以及对未来旅程的期待。在这里,“退之”指的是古代文学家韩愈,他曾经写过一篇《南山诗》来赞美南方的食物。然而,当作者想到自己将来如果要去到更为偏远的穷荒之地,那里的食物可能会更加难以下咽。这种对比使得诗歌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担忧和对旅途的艰辛的预感。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美食和文化的珍视以及对远方的向往和憧憬。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变化。诗人从尝试模仿当地风俗开始,到最后对异国文化的深深反思,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他对异国生活的复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独特见解。
诗人以“夷俗华风事事违”开篇,表达了自己试图适应当地文化的决心与困难。这种尝试虽然充满热情,却常常因为不合时宜而显得矫揉造作。这种情境下的情感体验,使得诗歌充满了一种无奈和辛酸,也反映了张祜对于异国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内心矛盾。
诗人通过对异国食物和环境的描绘,进一步展示了他对异国生活的不适应和内心的孤独感。无论是腥膻的肴膳还是纷扰的声音,都让他感到悲伤和失落,仿佛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无法适应那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对异国生活的不适应和内心的孤独感,使得诗歌充满了忧郁和哀伤的情绪。
诗人通过对色彩的观察和感受,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异国他乡的深刻感受。在沙漠中,原本明亮的红色沙子变得灰暗无光,就像被火烟熏烤过的衣物一样,呈现出一种深沉的黑色。这种对比使得作者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无助,仿佛自己的肤色变得黯淡无光。这种对色彩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活变迁的无奈感慨,使得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性的思考。
诗人以“退之南食犹成咏”结尾,表达了对家乡食物的怀念以及对远方旅行的期待。尽管未来的道路可能会更加艰难,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食的渴望仍然激励着他继续前行。这种对未来的展望和对过去的怀念,共同构成了这首诗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这首诗通过对异国生活的详细描述和深入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内心的挣扎。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诗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异国生活的复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独特见解,还传达了一种对于远方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