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稻中秋熟,珠玑碗面浮。
已谙藜藿味,敢作稻粱谋。
农业年年减,官征日日稠。
凭谁寄焦饭,少慰倚门忧。

【注释】

  1. 楚稻中秋熟:楚国的稻米在中秋时节成熟。
  2. 珠玑碗面浮:用珍珠和玉石装饰的碗,表面光滑如面。
  3. 已谙藜藿味:已经熟悉了藜、藿(野菜)的味道。
  4. 敢作稻粱谋:不敢贪图享受稻米和高粱。
  5. 农业年年减:每年农业产量都有所减少。
  6. 官征日日稠:官府的税收一天比一天多。
  7. 凭谁寄焦饭:谁能把焦米饭寄给我。
  8. 少慰倚门忧:稍微安慰一下我倚门而望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农民生活艰辛的诗作。诗人通过描写楚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首句“楚稻中秋熟”描绘了楚地的稻田在中秋时节成熟的景象,为后文的叙述提供了背景。接下来,“珠玑碗面浮”形象地描述了餐桌上的美食,展现了农民们生活的富足。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满足,反而通过“已谙藜藿味”表现出他们早已习惯了简朴的生活,不愿过分追求富贵。

中间四句则反映了农民们面临的困境。“农业年年减”,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力逐渐下降;“官征日日稠”,说明官府的税收越来越重,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这些诗句揭示了农民们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最后两句“凭谁寄焦饭,少慰倚门忧”,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农民的关心和同情。他希望有人能将他寄去的焦饭转交给那些因饥饿而倚门而望的农民,以此稍微缓解他们的忧虑。这既是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农民们的生活现状,通过对比和对比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