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深隐未言归,三载桐江解印迟。
官职清华非不达,性灵疏拙欲何为。
闲移夫子青山庙,拟立严陵钓渚碑。
兼喜溪云每相狎,时来窗户伴吟诗。
桐江即事
沧州深隐未言归,三载桐江解印迟。
官职清华非不达,性灵疏拙欲何为。
闲移夫子青山庙,拟立严陵钓渚碑。
兼喜溪云每相狎,时来窗户伴吟诗。
注释:
- 沧州:指陶渊明的故乡彭泽,他在此地隐居三年,没有提及返回家乡的事情。
- 桐江:指江西南昌附近的一条河流,诗人曾在这里担任过官。
- 解印:辞去官职。
- 清华:指朝廷的高官显贵。
- 性灵疏拙:性格直率、不善言辞。
- 闲移:随意移动,指游览山水。
-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 严陵钓渚:指严光垂钓的地方,位于浙江桐庐。
- 溪云:指山间的云雾。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陶渊明在桐江隐居生活的诗。诗人通过对陶渊明在官场上的遭遇和在山林中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赞美之情。
首联“沧州深隐未言归,三载桐江解印迟”描绘了陶渊明在官场上的境遇。他选择隐居,并未急于离开官场,而是继续留在桐江任职。这里的“未言归”暗示了陶渊明内心的犹豫和纠结,他对于官场的厌倦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而“解印迟”则表明他在官场上已经度过了三年,但仍未决定是否辞官归隐,这反映出他的纠结和矛盾心理。
颔联“官职清华非不达,性灵疏拙欲何为”进一步揭示了陶渊明的内心世界。虽然他在官场上的职位很高,但并不满足于此,他追求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性灵疏拙”指的是他不善言辞、性情直率的性格特点,他认为这样的性格更适合于山林生活。因此,他渴望找到一个可以让他摆脱官场束缚的环境,过上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
颈联“闲移夫子青山庙,拟立严陵钓渚碑”描绘了陶渊明在山间游玩的情景。他随意移动到青山庙,打算在那里立一座严陵钓渚的碑,以此来纪念他的隐居生活。这里的“拟立严陵钓渚碑”既是一种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也是对未来隐居生活的展望和期待。
尾联“兼喜溪云每相狎,时来窗户伴吟诗”则表达了陶渊明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他喜欢与溪云相伴,每当有闲暇时间时,便坐在窗户旁吟咏诗文。这里的“溪云”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吟诗”则是他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执着。
整首诗通过对陶渊明在官场和山林之间的对比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