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斲神剜不记年,洞中风景异尘寰。
江波荡漾青罗带,崖石虚明碧玉环。
地接三山真迹在,天连合浦宝珠还。
重来恍似乘槎到,惭愧云门夜不关。

【注释】

伏波岩:在湖南岳阳楼北,洞庭湖中。相传西汉名将马援曾在此驻军,因他曾任伏波将军而得名,今有诗咏之。

天斲(zhuó):自然雕琢。不记年:不觉已过了多少年。天、地、人三才。

洞:指伏波岩下洞穴。青罗带:形容水波的流动。罗带,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

崖石:指岩石。虚明:空阔明亮。

地接:与地面相接。三山: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是神仙所居的地方。真迹:指真迹画卷或文物。

天连:天上连着。合浦:汉代郡名,在今广西北海市附近。宝珠:传说中南海出产的珠宝。

惭愧云门夜不关:惭愧自己夜晚没有关闭门户。云门,古寺名,相传晋时僧人法开于此结庵居住,后建塔于其上,后人又称此寺为“法云寺”。

【赏析】

《伏波岩》一诗,是诗人对湖南岳阳楼上的伏波岩美景赞美之作。首联写伏波岩的自然景观;颔联写水中景色;颈联写陆地景色,并暗含“三山”之意;尾联自谦,说自己夜不能寐。全诗构思新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情致。

第一句“天斲神剜不记年”,以天工开物、自然雕琢的手法,表现了伏波岩的神奇美丽。“镌”,用刀刻,用斧凿,这里是说天然雕琢,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不记年”,意谓时间久远,难以记忆。“天”“地”“人”三才,在这里是并列的意象,突出了伏波岩的奇伟壮丽,它既是人间胜地,又是仙境。

第二句“洞中风景异尘寰”,描写了伏波岩内幽深的景物,使人感到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境界。这里,“洞”字不仅指伏波岩,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幽邃和迷惘。

第三联“江波荡漾青罗带,崖石虚明碧玉环。”这两句写水中景色。“江波荡漾青罗带”,以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江水的流动,把江波比作一条青色的罗带,生动而形象。“崖石虚明碧玉环”,用“碧玉环”比喻崖石,形象而新颖。这联既写景又写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第四联“地接三山真迹在,天连合浦宝珠还。”这两句写陆地景色,并暗含“三山”之意。“三山”指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地方。这联既写了陆地景色,又写出陆上风光之美。“地接”与上句的“江波”相呼应,都写到了“三山”,使整联诗显得浑然一体。

最后一句“重来恍似乘槎到,惭愧云门夜不关。”这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感情。“重来”即重到。诗人重游伏波岩时,觉得好像回到了过去,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便产生了一种怅惘的心情。“惭愧云门夜不关”,是说自己夜里没有关上云门寺的门,以致让游客误以为他还没有离开。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全诗构思新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情致。诗人善于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赋予山水以生命力,使之成为具有人格特征的艺术形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